精音律好绘画 萧劲光大将的艺术人生
萧劲光,60年戎马生涯,30年海军司令,身经百战,可谓是职业军人。以枪炮轰鸣、军号、汽笛为音符的军事乐章,是他人生的主旋律,但这绝不是他生活的全部。现实生活中的萧劲光,慈祥、宽厚,精通音律、诗画,多才多艺。
精通音律:在战火纷飞的行军间隙,用委婉的洞箫为官兵消除疲劳,鼓舞士气
萧劲光多才多艺。大革命时期,他曾与刘少奇等同台演过话剧。长征途中,他在战火纷飞的行军间隙用委婉的洞箫为官兵们消除疲劳,鼓舞士气,一直被传为美谈。1951年,中苏两国在大连举行关于收回旅顺口的谈判。联欢会上,萧劲光一曲正宗的《喀秋莎》技惊四座,令苏联代表团热烈地欢呼起来。乐器,除洞箫外,萧劲光还会拉二胡,弹月琴,到海军后又向著名作曲家吕远学会了演奏曼陀林。
他自己懂乐器,也支持子女学。二儿子萧策能小时候没学过乐器。受父亲和哥哥、姐姐的影响,上中学的时候突然提出想学弹月琴。萧劲光很高兴。为了鼓励他,当即从全家并不宽裕的生活费中挤出钱,给他买了一把好琴,还专门请了指导老师。萧策能学了一段时间后,热情降下来,没能坚持下去。对此,萧劲光很不满意,但没有过多地批评他。过了几天,萧劲光送给二儿子一本书,是当时流行的“青年修养丛书”中的一本:《怎样培养毅力》。这件事对萧策能教育很深。他终于学会弹月琴了,书也一直保存着,用以时时提醒自己锻炼、培养自己的毅力。
萧家子女多,山南海北,各有自己的事业,相聚的机会并不多。“文革”十年动乱期间,政治形势复杂,大家相聚更难。1971年9月,林彪叛逃身亡,长期遭受林彪一伙打击迫害的萧劲光,从沉闷、压抑中解放出来,心情是“文革”以来最好的。儿女们理解父亲。这年中秋节,兄弟姐妹七人在北京相会了。加上儿媳、女婿等,大人就有十几个。一天晚上,风清气爽,月光明媚。全家倚高就低,在萧劲光居住的院子里赏月。突然,小女儿楠楠提议:“今天月亮又大又圆。我们家难得这么全,开个晚会吧!”“好哇!”不等萧劲光点头,大家便各自回房间拿出了乐器。
不用主持,晚会开始了。首先是合奏。有的拉二胡,有的弹三弦琴。先是一曲《我爱北京天安门》,接着是《人民海军向前进》,一曲又一曲。然后,每人唱一首歌。萧劲光坐在一旁,慈祥、和蔼地望着他们,听儿女们忘情地弹、拉、唱……儿女们有一个共同的想法,最后请父亲“露一手”。没想到要求还没提出,一扭头,不知什么时候萧劲光已把洞箫拿在手里。在大家注目下,乐曲声缓缓响起,似乎由远及近。啊,《春江花月夜》,高亢低回,婉转悠扬……
喜好绘画:把对绘画的喜好运用到军队管理教育中
萧劲光爱好绘画。早年在长沙读中学时,他曾与同窗好友任弼时尝试过利用为人画像谋生路。由于很快有了去苏联学习的机会,这种尝试没有继续下去,但仍在萧劲光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在晚年的回忆录中,他还清楚地记述了这件事:
1920年夏天,学校放暑假,我和弼时同志商量好不回家,找事情做。这样可以为家里节省一点路费,更重要的是再有几个月就毕业了,必须为毕业以后的出路想办法。……我们白天结伴而行,夜晚共宿一舍,反复商谈着。……记得有一天,我俩在街上经过一个画像馆,弼时同志看了外面挂着画像,胸有成竹地对我说:“这种画我们也可以画。画一张可以挣不少钱,就不会饿肚子了。”于是,立即买了一点碳墨和纸,回到宿舍我们就画起来了。弼时画画很有天赋,第一张就画得很好。第二张画成时,拿到画像馆去与那里挂着的画像对照,竟比那家画像馆的画还要高明。而我则画得不如他。
战争年代,萧劲光把对绘画的喜好运用到军队管理教育中,把所属部队的报纸、墙报、板报办得生动活泼。围困长春时,他亲自指导部队美术工作者画了宣传画,用大炮等方式送到敌人的阵地上,瓦解敌军的士气。当时有不少敌军官兵手握着解放军的宣传品跑过来投诚。调任海军司令员后,他更重视部队的文化工作。机关一组建,萧劲光就点名从十二兵团把青年画家江平调入海军,并由他主持组建了海军美术创作组。一个时期,司令员亲自抓文化工作、抓美术创作,成为部队的佳话。很快,江平等人就创作出了一大批好作品。1952年4月,萧劲光率团访苏时把江平创作的油画《毛主席来到军舰上》作为礼品赠送给苏联海军司令员。
20世纪50年代末,海军“搭架子、铺摊子”的创建工作基本结束,逐步进入全面建设时期。萧劲光开始有了节假日。此后一段时间,他与全国各地著名画家李可染、高冠华、李苦禅、周怀民、唐云、谢稚柳,部队的画家黄胄等,都有交往。有时多位画家相约或前后脚进了萧劲光的客厅,萧劲光热情招待,他们也无拘无束。大家一起论作品、谈见闻,俨然一个高水平的艺术沙龙。在这样的聚会交谈中,萧劲光提出的问题、对一些作品的见解,特别是书画史方面的知识,常令专家们汗颜,从而把萧劲光引为真正的知音。
一个星期天,萧劲光在琉璃场荣宝斋看画时发现了多幅历史久远的名画。其中最著名的是4幅明朝的画:一是明代画坛四大家之首的沈周的《松荫对话图》,二是明代院体花鸟画中变格的代表画家林良的《雪景稚鸡图》,三是万历年间以笔力峭拔、墨色湿润为特色的山水画高手张宏的《泰山松色图》,四是明末皇室宗亲朱翰之画的《远浦风帆图》。萧劲光清楚,这些画是真品。经过几百年历史变迁,尤其是近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掠夺、连年战火,这样的东西已不多了。他问了一下价格,每张只几十元。太便宜了!但萧劲光一下拿不出。与店员交谈了一下,嘱咐几句回来了。
回到家中,萧劲光心里一直放不下这几张画:会被谁买走吗?不懂行的人买走毁坏了怎么办?近日常有外国人到那里去,他们中也会有识货的,会不会被外国人弄走?……第二天,他凑够了钱,和秘书一起把4幅画买了回来。当天晚上,他就把这件事电话告诉了黄胄等几位军队的画家。几天后,他们一起来到萧劲光的住处。打开画卷,但见逸韵灵动,陈旧中更显优雅,分外入眼。大家品评、欣赏再三,一致认为这4幅画都是极难得的上品、珍品,非常佩服萧劲光有眼力。
时过不久,萧劲光又从琉璃场荣宝斋买回了一张元代的名画《芦雁图》。
1964年夏,几位画家到萧劲光家中观赏。谈话中讲到,为了迎接建国15周年,故宫博物院搜集、整理了一批书画、艺术品,正在紧张地布展,拟于国庆节前展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几位画家走后,萧劲光在子女们面前提出,要把几幅名画捐给故宫博物院,作为全家献给建国15周年的礼物。
明白了萧劲光的意思,大家惊讶了。女儿萧凯是中央工艺美院的高材生,她知道这些画的价值,便问道:“爸,你不是很喜欢这几幅画吗?这可是国宝。”
“是很喜欢哪。喜欢才捐出去大家都看啊!――国宝自然应归国家。”
就这样,4幅名画捐给了故宫博物院。几十年过去了,这几幅画依然在展出,接受着来自全国各地及五大洲宾朋的参观、欣赏。
另一幅名画,元代的《芦雁图》结局是令人痛心的。4幅明代的画捐出后,那幅画便一直挂在萧劲光的客厅里。“文化大革命”期间,海军院校的造反派到萧劲光家中抓人,把《芦雁图》作为“四旧”一把火烧掉了。对于这幅名画的被烧,萧劲光一直耿耿于怀,直到去世前也没有忘记。几次痛心后悔地与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早知这样,一起捐了就好了。本来想挂几年,年龄大了再捐的,没有想到结果会是这样。太可惜了!这是孤品,没有办法弥补的。”
文采飞扬:盛世抒怀唱大风
萧劲光上过私塾,有很扎实的文字功底。解放前,萧劲光基本上是在战争中度过的。戎马倥偬中,虽然没有太多的诗作问世,但从所能见到的有限诗篇和文稿中,已足可见其非同凡俗的文采。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内称留守兵团)与国民党政府、西北地方政要的文书往来,基本上都是萧劲光亲自起草。半文言的函电,字斟句酌;流畅的蝇头小楷,苍劲俊雅,常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的称赞。几十年过去了,家乡赵州港还流传着萧劲光回乡改对联的轶事。
1949年秋,萧劲光在战斗的间隙回到了阔别近30年的家乡赵州港。在离村庄还有一里多路时,萧劲光就提前下了吉普车,一边和纷纷迎上来的乡亲们热情地打招呼,一边向村里走去。来到村头一棵大树下的土地庙前,见庙门上仍保留着一副老对联“土生万物,地降吉祥”,遂幽默地对大家说:“这副老对联,小时候我们看不懂,现在才明白,土地爷净说半截话。万物不会自己生,吉祥也不会平白无故降。人民得解放、过幸福生活,都靠共产党的领导,靠自己劳动。所以说这副对联应改为:‘土生万物靠劳动,地降吉祥在人为’。”乡亲们开心地笑着,称赞改得好。
萧劲光再次回乡已是1970年底了。那时,在“文革”破“四旧”风的影响下,“赵州港”已改名“红旗港”。初至家门,萧劲光发现门牌上写着“红旗港”,遂对当地党政陪同人员说:“这里原叫‘赵州港’,远近都知道,其实不一定要改。如果改,我认为还是将姓赵的‘赵’字改成照耀的‘照’字为好。毛主席的光辉照九州嘛!”一字之变,既保留了原名,又增加了新意,同时也满足了群众当时的心理。萧劲光的话刚讲完,在场的乡亲们就热烈鼓起掌来,齐声说“改得好,改得好”。从此以后,“照州港”门牌便钉在了乡亲们的门楣上。
1980年1月,萧劲光被免去海军司令员职务。虽然在此前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他已被补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后又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但毕竟不在第一线,所以闲暇时间多了。此后,虽然他身患多种老年病,但胸襟旷达,心情很好。除了继续关注海军建设、关注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外,还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1985年,是人民解放军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在这年6月初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邓小平郑重宣布: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减少100万人。对这一重大决策,萧劲光由衷地拥护。八一建军节前夕,海军司令员刘华清到家中看望,向萧劲光简要汇报了海军精简整编的计划和进程,萧劲光很高兴,说:养兵是为打仗的,既然近期无大仗打,精简一下,很有必要。减少了人省下钱,才能有条件发展装备。现代条件下,兵贵精不在多,关键是要训练好,要把装备建设搞好。一次例行的节前探望,由于萧劲光关切的询问、谈话,竟然用了近一个小时。刘华清走后,萧劲光依然兴致不减。稍加沉思,吟得七绝《为纪念八一建军节而作》一首:
从来养兵为征战,卫士戍疆老少安。
宜将剑戟多砥砺,不叫神州起烽烟。
党的十三大,是一次重要的新老交接的历史性会议。萧劲光等一批开国元勋退出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会,大批新人入选各级领导机构。萧劲光看了报纸上刊载的中央各机构人员选举名单,多次与身边工作人员说:我们党有希望!我们国家有希望!1987年11月1日晚,中央电视台报道了党的十三大胜利闭幕的消息。看罢新闻,萧劲光激动不已,当晚写成了《贺党的十三大胜利闭幕》一诗:
大乐一曲响高音,盛会促人长精神。
纪程丰碑前程远,宏图长卷画图新。
富国强国好国策,顺人动人悦人心。
改革开放花似锦,一年四时都胜春。
1988年1月4日,是萧劲光85周岁寿辰。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海军及驻京军队各大单位首长,宋任穷、万里、耿飚、杨得志、萧克、王平、魏金山等,先后前来祝寿,看望萧劲光。送走了最后一批客人,萧劲光又专门与身边的工作人员合影留念,继而兴致不减地赋诗一首《八五抒怀》:
八十五岁不等闲,春光依旧在眼前。
堪笑白发似瑞雪,常怀丹心祝丰年。
阅世已阅险中险,识人又识天外天。
几番潮涌心底事,犹自神驰浪里船。
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啊。
踏遍海疆:支持画出《海疆万里图》
萧劲光爱海。这种爱,如同他在部队中提出的“爱舰、爱岛、爱海洋”口号一样,初始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成分,随着对海洋、海军学习、研究的深入和海疆战斗风雨的磨炼,已深深渗入到他生命的血液里,成为不可替代的思想情结。从离开家乡赵州港到去世,前后整整70年里,他只回过故乡两次,总共不过两天的时间,而他的足迹却踏遍了祖国的万里海疆。战略地位重要的海岛,海军部队集中的军港、码头,他去过的次数、宿住的时间,难以计数。世界各国海军、海洋的一切信息,都吸引着他的注意力,也是他最喜欢与人交谈的话题。正是基于这一点,萧劲光和他的大女婿李海涛,他们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
李海涛,北京画院教授,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由于出生于青岛海滨,他自幼酷爱大海,从艺后热衷于以中国画表现海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初,李海涛的作品已在国内外多次获奖,成为中国画坛颇有名望的海洋画家。萧劲光喜欢李海涛的作品,也关心李海涛的工作。李海涛时常陪同岳父参观各种画展,到琉璃场荣宝斋看书画,逛书画市场。他们一起谈画、谈海,议论得很深,很开心。
1984年末,有了多年画海实践的李海涛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创意:以中国万里海疆为题材,画一幅大型的中国画长卷。一天,他向岳父讲了自己的想法,立即得到了萧劲光的支持。
萧劲光的支持增加了李海涛的信心。经过充分的准备,1985年5月1日,李海涛从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起步,开始了他艰苦而漫长的创作之旅。他沿海疆徐徐南行,有时坐一段汽车,有时乘一段渔船或海军部队的小艇,更多的时间是徒步跋涉,或以自行车代步。一路走一路拍照、写生,搜集创作素材。5年时间里,他在夫人萧凯的陪同下,行程3万多公里,走访了不可胜数的海岛、渔村,参观了沿海各地的名胜古迹,拍照片800张,画写生稿20多本近千张。
李海涛开始创作《海疆万里图》后,萧劲光一直关注着他的进展。1986年底,李海涛完成《海疆万里图》小样稿时,萧劲光已患了白内障。他拿着高倍放大镜费力地看完了小稿,对几个重要景点提出了修改意见,然后嘱咐说:“现在有一种说法,叫海洋国土。属于我们的海域同样是我们国土的一部分。这个说法好啊!我们的海洋国土辽阔,差不多占大陆国土的三分之一。一定要将这幅画画好,唤起人们的海洋意识,唤起人们寸海必争的海疆意识。”并明确表示,“画好了我给你题字”。以岳父绝无仅有的30年海军司令员身份、苍劲朴拙且小有名气的颜体行草书,能为《海疆万里图》题字,自是锦上添花。李海涛当然高兴。
此后一段时间里,萧劲光每次见到萧凯、李海涛,《海疆万里图》的创作都是主要话题。他几次问道:有没有人支持?需要我做点什么吗?李海涛告诉岳父:中国美术家协会很重视这幅画的创作,全国美协书记处在华君武主席的亲自主持下召开了专题讨论会。国家海洋局还给了一些赞助。萧劲光欣慰地点点头。
1988年末,萧劲光肿瘤转移,再次住进了301医院。在外地深入生活、搜集素材的萧凯、李海涛,闻讯匆匆赶回北京,直奔医院。见到李海涛,没等问过几句话,萧劲光就急切地问:“工作还顺利吧?长卷完成到什么程度了?”稍停,又遗憾地苦笑着对李海涛说:“为画题字,写不了啦。”李海涛随即问道:“可不可以请人代笔?”萧劲光轻轻摇摇头:“关键是把画画好。”
李海涛牢牢记住了岳父的嘱咐,记住了老人对《海疆万里图》画卷的关爱、支持,把对老人的怀念倾注到创作中。历时整整5年,李海涛终于在1990年12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创作工程。
《海疆万里图》长50米,宽0.9米,气势恢宏,洋洋大观。作者以精湛的创作功力,通过浓缩、取舍、概括、夸张等艺术手法,重点描绘了沿海71个重要景点。以春海如烟、夏海如涤、秋海如染、冬海如凝,作为贯穿全卷的构思,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万里海疆从南到北,各地迥然不同的山、海自然面貌、四季气候特点、历史名胜遗迹、当代人文景观。思想内容上的独到,艺术技巧上的创新,使《海疆万里图》成为一件旷世佳作。1991年夏,《海疆万里图》在北京美术馆首展,当日就引起广泛的关注,空前的轰动。1996年在美国展出时,《世界日报》在评论中说,由于历史景物的变迁,《海疆万里图》“已成为空前绝后之作”。2000年联合国召开世界议长会议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将《海疆万里图》复制件作为国礼,赠给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
《海疆万里图》完成时,萧劲光已逝世一年多了。他没能题字,也没有看到最后的定稿。李海涛尊重岳父的意见,也没再找其他人题字。此前不久,笔者曾以此为题采访过李海涛先生。他说:“老人家没能见到作品是无可弥补的憾事。好在作品展出后效果是好的,这是老人所希望的。我总算没有辜负老人的期望和嘱托。”(吴殿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