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新闻网 - 热点评论 - 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回忆周总理往事

发布时间:2009-11-29  来源:新华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悼念周恩来总理

    伟躯静卧花丛中,耳际犹闻酣声浓。不是总理长辞世,实是劳累入梦中。

    我劝同志且忍泣,莫惊总理过孟冬。待到九天揽月时,唤醒总理同庆功。

                                      ——古今明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远离开了我们。

在周总理逝世的日子里,有一个人,每天都要捧送总理的骨灰盒,细心安放、静静守护,以至后来穿过十里长街,护送着周总理走完他最后的伟大征程。

他叫古今明,一位有着传奇人生经历的老人。日前,他来到广东肇庆,记者专程采访了他。

古老说:“我是老人,所以讲老故事。”

1952年,新中国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

古今明出生在河北保定,那个发生过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的地方。父亲是武工队队长。1952年,年仅19岁的古今明因为“根正苗红”,被调入中南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典礼局(后改为交际处),从事国家重大庆典活动的筹划和组织工作,由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能进入中南海,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坐着“喷气式”飞机上天了。

古老告诉记者,当时的典礼局任务繁重。典礼局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开国大典,开国大典所有的筹划和组织工作都是他们局一手操办。当然,古老说他未能赶上。他亲自参与并主办的是1952年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刚刚成立而又积贫积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正面临着如何打开困难局面,向全世界证明自己的时刻,因此典礼局如何搞好组织策划十分关键。

古老介绍,如何反映“和平”的主题,又能体现中国特色?当时他们确定以和平鸽为主题,以绿色为主调。在大会主会场,以世界巨匠毕加索画的和平鸽为会场的背景,同时会场的文件、房间的布置、各种餐具以及烟灰缸,都融入和平鸽的元素,甚至宴会的筷子,不仅镶嵌了景泰蓝,还在顶端设计成和平鸽的式样。就因为这样,还发生了宴会结束后,工作人员发现很多筷子不见了,原来是被外宾偷偷带回作纪念了的趣事。

这次会议,展现了新中国风采,展现了各国人民主张和平、反对战争的决心,也大大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当时古今明还负责“名单”工作,21400多个名字,不许重,不许漏。一次又一次的重大会议和活动,让古今明练就了一个硬本事:两千多个中将、部长以上的人员名单,他全部都能背下来,而且每个人都认识。“没办法,如果不认识,进场的时候就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就失礼了。”古今明说,“如果有外宾参加,那就更复杂了。”

因此每次审查名单都是个苦差事。排名单的时候,哪些按职位大小,哪些按字母排序,都有讲究。周总理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总是亲自审查。往往已经是深夜,总理不顾劳累了一天的身体,把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叫去,一个一个名单审查,逐个逐个修改。一开始为了省事,古今明做了一个类似圆桌的大盘子,又做了很多名签,谁要来,就摆谁的名签。但是总理不同意这样的做法,要求必须打印出来,确保万无一失。

典礼局的第二个重大任务就是国宾接待。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后,周总理的外交魅力赢得了各国的称赞,也因此打开了中国的外交格局。从那以后,众多亚非国家源源不断来访,典礼局的任务一个接着一个。据古今明回忆,光他参与接待过的就有50多个国家的元首。

从欢迎仪式开始,鸣礼袍、检阅仪仗队、几十万群众夹道欢迎,再到欢迎宴会、欢迎晚会、群众大会、告别宴会、欢送仪式……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差错。当时的典礼局总共只有四、五个人,工作量之大难以想象。遇到需要毛主席出席的场合,更要慎之又慎。从护航开始,飞机停在什么位置,毛主席在哪里迎接,什么时候送鲜花,谁先出场,谁后出场,都得事先排练好,用图纸画出来。周总理审查后,还要亲自走一遍,确保不出丝毫差错。

会场布置,也是礼宾工作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天安门前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是他们组织完成的。如今中央和各省、市召开隆重的大会,会场背景两边共“十面红旗”,都是古今明他们在国庆十周年时设计的,沿用至今,已经成为会议主席台背景的固定格式了。

    1972年,50位名家为涉外宾馆作400幅画

    尽管处处设想周到,有时还是难免百密一疏。

    一次,印度总理尼赫鲁来访,临走前要举行欢送仪式。古今明有一个专门的本子,上面一项项列着准备事项:民航、军队、乐队……逐项检查过后,古今明觉得没什么问题了。可到了机场,古今明一下蒙住了,没有讲话台!如果检阅仪仗队的时候没有讲话台,可是闹笑话了!这时周总理已经陪同尼赫鲁的车队从国宾馆出发了,而主席台还在中南海呢!古今明马上打电话通知中南海尽快把主席台送过来,同时通知护送车队的交警放慢速度,让运送主席台的卡车先过。看着窗外飞驰而去的卡车,总理车队的人在纳闷:哪里的卡车比礼宾车跑得还快?到了机场,卡车一停,在场的部长、将军们都跳上去帮忙搬台子。主席台刚摆好,送行的车队就到了。“好险,但还是圆满完成了任务。”古老得意地说。

    还有一次,举行建国十五周年国宴,邀请近三千人参加。当时准备发送的请帖上有五个名字: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由于牵涉到安全和礼仪问题,请帖不能早发,也不能太晚发。当晚到了九点多,大院里所有调来的摩托车都已经集中准备分头发送请帖,这时才发现了一个大问题:由于印刷厂工作的疏忽,请帖上的名字竟然印成了:毛泽东、董必武、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这要是发送出去可不得了。明天就要举行国宴了,赶快重新印吧。就在准备重新印刷时,又发现没有纸了。古今明又赶紧给当时的贸促会领导打电话,请他帮忙。一直到凌晨四点多才算完成任务。

    接待国宾时,吃的、住的,都要体现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元素。然而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个章法全给破了,饭店、宾馆里许多名家的画都被撤了下来,到处都成了“红海洋”。可这从外交上来讲,就是一种失礼的表现,周总理对此不很满意。

    到了1972年,随着外交工作的展开,到中国访问的外国人不断增加,国内各大涉外宾馆也相继建成和投入使用。周总理指示,集中一些著名的中国画画家,让他们创作一些非政治题材的作品用以装饰宾馆。古今明找到中央有关部门和美院的领导,让他们帮忙去请这些画家。当时他们还有顾虑:“那造反派肯干吗?有些画家还在街道、五七干校被管着呢。”古今明说:“一定要请来,这是总理的命令。”于是,一大批建国第一代的大画家都被集中起来了,吴作人、李苦禅、白雪石、田世光、俞致贞、王叔晖、刘继卤、周令钊、黄永玉、范曾等知名大师将近50人。古今明把钓鱼台国宾馆的一些房间腾了出来,让他们专心作画。这次创作为我国的美术界留下了十分宝贵的财富,诞生了400多幅精品,如今都是国宝级的,并弥补了十年动荡时期美术界的空白。

    古今明今天取得的书画艺术成就,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当时领导这批画家,和这些大师们交流切磋,深得他们的真传和精髓。

    总理喝得最多的一次

   建国初期,当时的东欧某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战后破坏严重,希望能得到中国的援助。可当时国家底子薄,百废待兴。周总理于是想了个办法:在宴请该国总理时,餐桌上就上白薯。国宴上的白薯怎么个做法?古今明找到北京饭店的几个大厨师商量,最后把白薯切成片雕花,雕成各种各样的花组成图案。白薯上了之后,不用直接说明,那个国家的总理明白了中国当时的国情,不再伸手向中国要援助了。

    1958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志愿军回国。周总理非常高兴,交代古今明他们欢迎仪式不要搞成大会的形式,要进行“零的接触”。在北京饭店举行的大联欢上,周总理与凯旋的英雄们开怀畅饮,频频碰杯。在古今明的印象中,那次是周总理喝酒喝得最多的一次。将士们排起长队纷纷跟总理敬酒,场面几乎无法控制。当时身边的工作人员为总理的身体着想,劝战士们不要敬酒了,可战士们流泪了:“我们出生入死,好不容易见到敬爱的周总理,能不能让我们跟他碰下杯!”怎么劝都不行。周总理一一满足了大家的要求。

    “总理一生中我就见他喝醉过两次,一次是这次志愿军回国,一次就是中国加入联合国。”忆起总理的点点滴滴,古今明感慨万千。

    1965年李宗仁回国,也是震惊中外的一件大事。作为曾经的国民政府代总统,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迎接?这时周总理交代古今明:欢迎仪式就在机场的毛主席塑像下举行。古今明当时纳闷:经常去机场,怎么从来没发现那里有毛主席塑像?虽然不明白总理的用意,古今明还是赶到了机场,最后发现原来在机场的地下室摆放着毛主席的塑像。李宗仁下了飞机后,首先对着毛主席的塑像鞠躬,激动地说:“我终于回到了祖国!”现场十分感人。

    除了考虑国家大事外,对于一些细节小事,周总理也十分注意。柬埔寨前国王西哈努克来中国,在上车时总理都要用手护着车门顶部,怕他碰着头;知道西哈努克会作曲,歌也唱得好,在宴会上,总理特别安排奏西哈努克作的曲子,令他感动得不得了。后来每每提起总理,西哈努克都会掉眼泪,直说“周总理实在太伟大了”。

    中南海舞会

    在中南海,每星期也有两场舞会,一场是星期三在中南海紫光阁,一场是星期六在人民大会堂山东厅。“主席、总理他们太累了,跳舞可以让他们换换脑筋,松弛一下。尤其是总理,他的胳膊在长征时摔坏了,也不能打球,唯一的运动就是跳舞。”古今明专门为总理挑了200多首他喜欢的曲子。

    在古今明的印象中,每到晚上7点,朱德朱老总准来,跳到十点准走。他身上有个记步器,有时候一看:“哟,今天走这么长路啊。”对朱老总来说,跳舞就等于散步。九点钟,刘少奇、贺龙、陈毅、聂荣臻、李先念、罗瑞卿等同志都来了。到了晚上十点,总理办完公,邓颖超就会催他:“别办公了,出去活动活动吧。”每逢新年的钟声敲响后,总理指挥大家一起唱歌。“那个高兴劲啊,就别提了!”古今明说着,脑海中似乎又出现了当年舞会的场景。

    说起中南海舞会,还有一个小故事。古今明夫人原来从事舞蹈工作,经常参加舞会,后来俩人慢慢熟悉了,也渐渐确定了关系。当时李先念同志知道他俩的关系后,就指着古今明夫人对总理说:“这是我们国务院未来的媳妇。”总理很吃惊,问:“谁呀?”这时古今明跑了过去。总理笑了:“是你呀,小古。”又问古今明的全名。古今明原来叫古进明,总理知道后,说:“不好,不如改成古今明吧。”当时罗瑞卿同志开玩笑:“这个名字不得了,总理改得好啊,从古代到现在到未来,整一个历史全包括了。”古今明也很高兴,舞会一结束,他就写了个报告,把名字改成了现在的“古今明”。如今在古老家乡,凡是“班辈”是进也就是名字中间哪个字是“进”的,全改为“今”了。

    “改了这个名字后,我觉得分量很重,更重要的是责任心也强了。因为昨天、今天、明天,我都要为之奋斗了。到现在我75岁了,还在与时俱进,就是这个名字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古今明说。

    后来,周总理还经常在舞会上过问他俩的情况。古今明结婚时,总理拿出十元钱作为他们的贺礼。“总理可以说是我们的‘媒人’,现在提起总理,我们都觉得很幸福。”

    总理花圈的故事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这对全国上下都无异于晴天霹雳。当时邓颖超把古今明他们找去,交代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追悼大会要低调处理,第二件事就是要做一个小小的花圈。

    “第一个任务说真的,我们没有照办。总理去世时很痛苦,连胡子都没刮,看得人很心酸。无论怎样,他的追悼会要办得像那么回事。我们设计了一个方案,包括他遗体旁摆放的花圈、灵车上的花,都是我亲手扎的。在周总理故居,我们200多个工人涌着热泪,从门口到大殿,该拆的拆,该换的换,该买的买,预算超出了许多。可那也代表不了我们对总理的一片心……”古今明哽咽了,心情久久难以平复。

    吊唁仪式的会场布置好后,“四人帮”之一的王洪文去检查,看得目瞪口呆,会场布置完全不是他们想的那么回事,勒令工人们拆。可工人们当时坚决不答应,这才作罢。

    但是那个小小的花圈,古今明却是精心制作。他请来为开国大典画毛主席画像的周令钊同志,让他组织几个人制作花圈。

    花圈做好了,在吊唁总理逝世的日子里,古今明数天亲手捧送总理的骨灰盒,细心的安放,静静的守护,是总理身边少数几个能见到他遗容的人之一。

    吊唁仪式结束后,邓颖超把古今明找去:“花圈一共花了多少钱,必须给我报一下。”古今明当时想不通:这是国葬啊,花这点钱是应该的,怎么能让大姐自己出钱呢?但邓颖超坚决不同意,古今明只好写了个简单的条子给她。邓颖超又说:“不对,我看花圈每天都是新的,肯定不止一个,7天就是7个了,你再开个详细的清单来。”古今明没办法,只好开了。

    古今明后来透露了一个秘密:“其实当时我只开了6个,不是7个,可就算是6个,也要400多块钱,相当于大姐一个月的工资啊。”后来,古今明把钱给做花圈的人,他们都不肯收,甚至跪下哭啊:“这个钱我们自己可以出啊,用不着大姐出钱。”古今明说:“不要不行啊,这样我没法交差啊,你们一定要收下,还得给我开发票,我好向大姐交代。”

    如今,这张发票被复印了一份,复印件在了邓颖超那里,原件被保存到了国家博物馆。

    如今已经76岁的古今明,还在关注世界的和谐发展。他组织专家、学者潜心研究策划的“和谐天下”重大课题,将为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发展留下一笔厚重的财富和艺术珍品,也将竭力推动世界的和谐健康发展。(刘圣清 袁 绫)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