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2年,被后人称为“第一部现代百科全书”的著作出现在法国,它划破黑暗,给欧洲带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两百多年后的 1993年,中国终于结束了没有大百科全书的历史,74卷、覆盖66个学科,77859个条目,12568万字,49765幅图表……那是中国人第一次大规模地对世界文化进行系统的吸收和融合,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称赞 其“内容之广,用功之深,有如苍穹”。
仅仅16年之后,2009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又有了第二版。
如果说第一版的百科全书还只是为了圆中国人的“百科梦”,那么第二版百科全书的出版则显示了更为深远的考虑,出版一套与国际接轨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百科全书无疑有助于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事实上,当人们还在为第一版百科全书的出版而惊叹时,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考虑第二版的修订工作。比如,那时的百科全书是分学科出版的,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在编辑的过程中,就有专家提出,孔子是教育家,同时又是哲学家、思想家、伦理学家,这样百科全书的历史卷、教育卷、哲学卷都有可能讲到孔子,多少有些重复与浪费了。我们现在见到的第二版,已经按照国际惯例,打破按学科分类排序的编排顺序,按汉字音序统编出版,更注重综合性和检索性,成为一套符合国际惯例的大型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
家里或多或少都收藏着几本旧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卷、历史卷的读书人,或许会有些郁闷,因为大多数的读者并不想收藏一套综合性的百科全书,他们只想收藏百科全书中自己感兴趣的那类学科的知识。但从长远看,中国人自己编的大百科全书并不仅仅是出版给中国人看的,与国际接轨的目的之一,是想让这样一种“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面貌、代表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形象”的知识体系也被世界所接受,也易于被世界所吸收。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
同样,按国际惯例,百科全书一般都侧重于社会科学,科技部分的内容大都只占30%。《苏联大百科全书》是世界百科全书中科技比例最大的,也只有44%,当时第一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根据国情的需要,科技内容的分量相对偏重,自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全书所占比例高达56%。此次第二版在原来的基础上,大幅地增加了社会科学的比例。第二版编纂的时间从1995持续到2009年,这正是中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时期,是世界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权威的专家们重新撰写了大量条目,替换更新了过时条目,归类合并了重复条目,在全面介绍人类知识和世界最新成果时,对中国最高科学文化成就作了全面概括,突出了中国内容和中国特色,因此这套崭新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新贡献。
百科全书对于中国是舶来品,从倡导编纂中国自己的百科全书到第一版的横空出世、再到第二版的与时俱进,前后历时30载。编好中国版的百科全书不仅事关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承,更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和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作为既具鲜明中国特色和风格、又海纳百川的百科知识宝库,《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闪亮登场,对世界对中国的意义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杨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