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军人身份牌[资料]
喜欢看美国军事大片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几乎每个美国大兵的脖子上都挂着一条下端缀着两块方形金属片的“项链”。其实,这就是被外军戏称为“狗牌”的军人身份牌儿,是现代军队中识别军人身份不可缺少的特殊“装备”。
美国大兵率先“挂牌儿”
军人身份牌儿最早出现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当时在北方军队里,参战官兵为使自己的身份在伤亡时得到尽快确认,纷纷私下购买或制作了5厘米见方的牌子,在上面写上本人姓名、部队番号及血型等内容,用细皮绳串起来挂在脖子上或装在衣袋里。当时的身份牌儿仅属于官兵的自发行为,大多是纸质的,也有木质和皮质的。战斗中,救护队可根据其身份牌儿上的记载,为快速救护伤员赢得时间,为辨别阵亡遗体提供依据。虽然这种身份牌儿质地粗糙,做工简单,但它却开创了世界军事史上军人佩戴身份牌儿的先河。
最早为官兵配发身份牌儿的是美国。1916年,美国为驻法国的海军陆战队员正式装备了身份牌儿,要求在执行野战任务时必须挂在脖子上。1918年,美、英军队开始普遍为参战官兵配发制式身份牌儿,并在上面印制了由数码构成的“军人号”。二战初期,主要参战国都把军人身份牌儿统一为椭圆形或长方形,材质也由铝合金取代了铜、铝,更加坚实耐用,每名士兵配发一枚。二战未期,增加到每人两枚。官兵阵亡后,战友会把其中一枚放入死者口中,另一枚随亡者衣服一同包裹好。救护队员根据身份牌儿来妥善处理善后事宜。官兵退役后,一枚身份牌儿上交所在部队统一保管,另一枚则由个人留为纪念。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外国军人身份牌儿的信息含量也日益提高。美军在其中加装了磁条、条形码和微型芯片,除了存储军人的姓名、所在部队番号、家庭住址、宗教信仰、血型等传统信息外,还注入了指纹、面相、DNA和医疗史等详细资料,使军人身份牌儿的作用更加明显。
军人身份牌儿三大作用
在作战和执行非军事任务中,军人身份牌儿最主要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甄别身份,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身份牌儿,浓缩了军人自然条件、个人资讯等多项信息,通过与证件对比和进行电子扫描,可以有效证明军人的身份真伪。战时可以识别敌我、防止敌特冒充混入已方;平时可以制约地方人员冒充军人进行诈骗犯罪。
二是救治伤员,身份牌儿虽小,上面却储存着大量医疗信息,为医护人员赢得救治时间。
三是辨认遗骸。让英雄留下名字,也体现了对牺牲官兵的尊重。
另外,身份牌儿还体现了军人的荣誉和地位。美国军人在退役以后,都会珍藏其佩戴过的身份牌儿,战友聚会时也都会戴着身份牌儿一起叙旧。美军的身份牌儿还被称为“军人优惠卡”,持卡人及其家属在购物、医疗、教育等许多方面可享受到“拥军政策”。
我军身份牌儿面临改善
装备佩戴身份牌儿,是日内瓦公约缔约国承诺遵循的国际规则。日内瓦议定书第16、17条明确规定,各缔约国应当给自己的军人佩戴明显标识,以便于识别和救护。国际红十字会要求:“对军人应给以身份牌儿,而且最好用双身份牌儿,以便战俘死亡时,一半系在身体上,一半送后方造册登记。”
战争时期,我军由于条件等各种原因,无暇顾及军人身份牌问题,很多烈士为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生命,却没有留下英名。建国后,我军长期以来是在官兵的军服、帽子等指定位置填写姓名、部队番号和血型等信息。但这种身份识别载体极易被腐蚀和损坏,如被战火焚毁等,很难适应现代高技术条件下战争的需要。
解放军换发07式军服后,我军军人开始佩戴军人姓名牌儿,军服的识别功能进一步增强,但这与军人身份牌所容纳的信息和作用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军是世界上少数没有佩戴现代身份牌儿的军队之一,这一点与我军不断走向国际化的潮流不相适应。我国作为日内瓦公约的缔约国,不论是出于履行公约的要求,还是出于对官兵生命的尊重和爱护,都应该考虑装备佩戴现代化的军人身份牌儿。另外,军人佩戴身份牌儿,能够提高军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增强战斗精神,还有利于加强军人管理,提高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水平。(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郑德坤 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