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子军
北京大学8日晚正式对外公布了此前流传甚久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凭知名人士的推荐信便可获得一流大学的招生面试资格,从此不再是纸上 谈兵。(9日《中国青年报》)
名牌大学自主招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无疑是推进高招改革,发现和培养具有各方面特长的优秀人才的有益尝试,而且,既然是自主招生,确定什么样的标准,用何种方式来录取新生,高校就该有权自己决定。可是,为什么并没有赢得多少掌声,公众舆论普遍反应谨慎呢?
公众首先担心这样做会助长教育领域内的不正之风。尽管“中学校长推荐制”设定了较为规范的流程和监督办法,防止滋生腐败现象,但在当今的教育体制和诚信生态下,校长推荐能否真正做到不受权力和金钱左右,人们难以持乐观态度。一旦变异为少数人的腐败工具,势必沦为权力推荐或者金钱铺路的遮羞布,挡住那些真正出类拔萃的普通百姓子女就读名牌大校的通道。
这次北大出台的方案中,明确指出不是所有中学都享有校长推荐的资格,北大将对申报资格进行严格审核。那么,哪些中学才能具备推荐资格呢?不难想像,肯定非重点中学、名牌中学莫属。如此,本来已经备受诟病的择校现象势必会愈演愈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无疑又得削尖脑袋让孩子往重点高中挤,择校费自然又要水涨船高,从而进一步加重民众在子女教育上的经济负担。
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资源过于集中,没有能够真正实现国民均衡教育。由于校长自主推荐标准很难明晰、量化,具体操作中难免会出现偏差,将“好经”念歪。特别是被推荐者降低30分录取的规定,不但没有挣脱唯分数论的怪圈,而且极易演变成极少数有“背景”学生的降分特权,即使整个过程信息公开,公众也很难实施有效监督,从而导致对教育公平的更大伤害。
如此种种,大家对校长推荐制的不信任和质疑也就情理之中,在整个教育内外部环境还不尽如人意的条件下,依笔者之见,“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还是谨慎推行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