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继坚 10月3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勤俭日,但这种无关休息和吃喝的“舶来”节日似乎难像传统节日一样引发共鸣。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人开始认为,勤俭节约是过去的要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古训日渐被他们抛之脑后。然而,勤俭节约真的过时了吗?
我国人均GDP在去年达到3266美元,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我国奢侈品消费也在今年超越美国,坐上世界第二把交椅。且不说这顶“桂冠”很意外,一些地方挥霍浪费确实到了惊人的地步。有的行政机构人均办公面积上百平米,公款吃喝唯恐不丰盛;有的城市建筑热衷标新立异,人为加大施工难度,增加建设造价;一些地方囤地不建,也带来土地闲置和社会资本的浪费。种种“未富先奢”的迹象,与我国人均收入排名尚在世界100位之后、还有一大部分人没有富起来的状况比较,显得很不协调。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重。有限的土地承载着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穿住行,如果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人口和资源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小平同志当年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希望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目标正在逐渐成为现实,但也有那么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就挥霍浪费,全然不顾社会责任和共同富裕的大局。
在一定的历史和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需要是一对长期存在的矛盾。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能耗,既是用有限资源生产更多财富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要。确立世界勤俭日的意义也在于警示人们,在资源消耗上必须做到勤俭节约,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尤其如此。
勤俭节约能促使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我国人均资源有限,即便普通如空气和水,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也是稀缺的。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就有400多个供水不足;我国是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而一些公共建筑动辄以用钢量超过“鸟巢”来炫耀;我国资源利用率不高,矿产掠夺式、粗放式开发更是比比皆是。反观一些发达国家,封存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不用,却大量从国外进口石油、稀土等资源,与其说是一项战略,更不如说是勤俭和忧患意识的长远体现。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在资源匮乏年代,勤俭节约能尽可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并激励人们努力创造;而在物质丰富的年代,人们享受更加多元、更高质量的消费,并不等于要消耗更多的同类资源。
勤俭节约还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唐代名句,不啻为历史经验的总结。勤俭节约在我国传统中被视为一项美德,并且体现在那些成就大事业者的身上。看看当前,一些官员因为“天价烟”、名贵表查出贪腐行为而“落马”,足见过度的物质需求腐蚀人的精神世界,导致没落与沉沦。中央多次强调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并将“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写进了“八荣八耻”重要论述。坚持勤俭节约虽然属于道德范畴,但长远来讲,构建的是人类消费伦理,故而能在国际形成共识。
放任资源的消耗和浪费而不加节制,人类将如同温水中的青蛙一样,只能获得一时的舒适。正是基于长远的考量,我们党和政府从科学发展的高度,提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并实现这一战略,勤俭节约的传统将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