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时代。每天都会听到或看到诸如GDP、物价指数、经济增长率等统计数字。在一个用事实说话的社会里,一些数字是如此地吸引人。但是,我们又是越来越如此不信任这些数字统计。比如“被就业”的就业率,比如“被提高”的工资增长。
27日,面对公众的质疑,先是教育部辩白:“被就业”只是个别情况 。无独有偶,刚刚发布上半年居民收入增长11.2%、增幅超GDP的国家统计局,27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刊载文章称,国内经济数据之间的不协调,即“打架”现象人们议论较多,而这种现象在国外也不少见。(7月28日《新京报》)
“被就业”的就业率到底是不是“个别”情况,并不取决于公共管理部门基于证明“清白”的自话自说。就业率被广泛质疑,有着如此深厚的民意认同,也绝非一个“个别现象”可以解释。而发达国家统计数据“打架”现象不少,也不能必然得出我们的统计数据自相矛盾就合情合理。
一个不容置疑和很尴尬的现实就是,我们已经深陷在一个统计数字的信任危机之中。以至于,公共管理部门不得不主动“解释”。
数字统计信任危机,其害无穷。最大的,莫过于对于政府公信力的挫伤。而“被就业”、“被增长”又漠视和隐匿了多少弱势者的利益诉求?美国统计专家达莱尔·哈夫在其所著的《统计数字会撒谎》一书中曾说,统计数字并不总是代表事物的真相,它可以被精明的统计分析者操纵,达到他们想要的目的。在面对这些数字的时候,人们须擦亮眼睛,只需在脑子里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识破并揭穿虚假的统计资料。
在一个“被××”的时代语境之下,数字统计的信任危机,给我们的痛感,已是愈发的清晰和入肌入理。如何挽回公众对统计数字逐渐失去的信任感,让统计数字独立、公正,让老百姓信任,已经不容回避。比如,在英国,公众对其官方统计数据同样也缺乏信任,英国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认为英官方数据基本准确的公众只有36%。而为提高信任度,英国国家统计局今后将有望成为不受政府约束,并直接向英国议会解释的独立机构。这种思路,也是一种启示。
是的,正如有人所说,不是统计数字会撒谎,统计数字只是工具而已。就像魔术师变魔术,道具只是道具,它不会骗人,是魔术师在骗人而已。因此,公共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不是急于以“个别现象”为自己辩白,也不是以发达国家也存在数据打架为自己开脱,反思如何以缜密的管理逻辑,把统计领域里的“魔术师”清理出来,已经时不我待。(石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