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是他,居然会是他!
在诺贝尔和平奖历史上,奥巴马是唯一一个在职资历很浅却能获奖的美国总统。挪威诺贝尔奖评审会主席称这是表彰奥巴马“在加强国际外交及各国人民之间合作上,做出了非凡的努力”。但这种说辞让人生疑。
此事引起的震惊度与和平奖评选方的“冒险精神”可谓成正比,不能不引起世人的关注。在曾获诺贝尔和平奖的一长串名单里,奥巴马可谓十分“突出”,从1月21日就任总统到10月9日消息发布,他才当了200多天的总统就获此殊荣,实在是极为少见。不论他日后是否会连任,就说目前的4年任期,时间也才过了五分之一左右。在很多事情未成定论、身为美国总统的奥巴马还有许多“职务职责”需要履行、其本人的许多举措渐起争议之时,诺贝尔和平奖评选方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就如此匆匆作出“结论”,不可不谓有着相当的“甘于冒险的精神”。
至于其“非凡的努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和事情上,评奖方语焉不详。不过挪威诺贝尔委员会进一步说明:奥巴马是一名罕见的吸引了全球关注的领袖,并“让人对明天怀有憧憬”,且“其外交政策依据全球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和态度”,此外委员会强调“特別重视奥巴马全球无核化的远景”。原来答案在这里,奥巴马获奖是因为他的姿态及语言而不仅是具体行为吸引了全球关注,也令挪威诺贝尔委员会评委“倾倒”并代替“全球大多数人”表达了对奥巴马“价值观和态度”的认同。
诺贝尔和平奖的权威性,从此遭遇挑战。原来一个人获奖,不需要依靠“已经做过什么”,只需要具备一定的魅力与吸引力,且“可能会做什么”,这就可以了。
相较2008年芬兰前总统阿赫蒂萨里的获奖理由是“以表彰其30多年来致力于解决全球国际冲突做出的重要贡献”,以及2006年孟加拉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及其创立的格莱珉银行因推广满足穷人需求的小额信贷而获奖,还有2007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小组(IPCC),因推广气候知识和应对气候变化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而获奖等等, 奥巴马获奖的理由实在太过抽象,难以服众。
诺贝尔和平奖的爆冷也让我们重新来审视每年都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诺贝尔奖本身。“德高望重”的诺贝尔奖因其设立者初衷的崇高及多年来基本上得以坚持的慎重公允态度而获得尊敬,但不可忽视的是,其过于以欧美的价值观为中心。
以8日揭晓的文学奖为例,多年“陪跑”的村上春树等亚洲作家即便再优秀再热门,也难以获奖,因为矜持的欧洲评委们难以从中找到共鸣,而且他们也不愿“做潮流的代言人”,故而让相对没啥名气的罗马尼亚裔的德国女作家获奖并不奇怪。至于今年的和平奖,笔者愿意看成是对于诺贝尔奖整体而言中规中矩的一种“脱逃”,带一点谐趣的玩笑。
说及价值观,笔者对挪威委员会的“定论”不能认同。奥巴马也许代表了评选和平奖的挪威委员会5位评委中多数人的价值观,却不能代表笔者及另一些对此结果表示质疑、对奥巴马本人持观望态度的人的价值观——即使这样意味着脱离了“全球大多数人”。但我们总不能够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某种远景,就说些不地道的违心话吧。(东方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