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新闻网 - 热点评论 - 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不要拿“诺贝尔情结”折磨自己

发布时间:2009-10-10  来源:新华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杨振宁近日在华人高锟诺贝尔奖庆祝会上说“在20年内,中国本土包括香港、澳门一定会有诺贝尔奖级的科技成果出现”。此外,他说诺贝尔奖越来越重视应用科学研究,值得年轻人注意。(10月8日 中新网)

作为中大博文讲座教授的杨振宁在庆祝会上说:“高锟教授获得诺贝尔奖,是香港中文大学、全香 港乃至 所有华人都非常高兴的事情。”这是国人沉浸在祖国60华诞庆典喜庆氛里迎来的一大喜讯,确实令人振奋!高锟教授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及钱永健之后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第八位华裔科学家。他在1966年发表“光通讯”基础理论,提出以一条比头发丝还要细的光纤代替体积庞大的千百万条铜线,用以传送容量几近无限的信息传送,当时被外界笑称为“痴人说梦”,但高锟教授的理论于九十年代被广泛利用,造就了今天互联网的大发展,被誉为“光纤之父”。此次获奖就是因为他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了突破性成就。

这几天,随着“诺奖”的分项逐一揭晓,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又被勾起来了。随着华人物理学家高锟的获奖,媒体报道的热度已在升温,这很正常,华人在国际上获得重量级大奖,同为华人的中国人应该感到惊喜和骄傲,来一起分享这份荣耀和快乐。不过,这几年,有一种现象耐人寻味,从社会精英到普通百姓,每到有华人获得诺贝尔奖之时,总要高兴一阵子,好好寻思一番获奖者与中国“沾亲带故”的渊源,从中找到扬眉吐气的感觉,可仔细一琢磨,又陷入尴尬与困惑之中——咱家种的秧苗瓜果咋结在别人的田里?!其实,这是一个无法回避事实,虽然,人们常说“科学无国界”,地球村越来越小,已经和正在作出重大成就的中国科学家、华人科学家都无一例外的属于整个世界,整个人类,但是至今还没有一个中国人以中国的名义获得诺贝尔奖这一以其崇尚科学、奖金高昂、授奖严谨而成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科学奖项,这不能不令人耿耿于怀,魂牵梦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学会更多的审视自己,从自身找原因,更理性地看到参评诺贝尔奖终究是一场实力的比拼,角力的竞争,中国与世界上的科技强国相比,在全民科学素养、科技环境与创新体系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而,在国门大开中历练成熟,一边向世界学习,一边发展自己的中国人,不应夜郎自大,视而不见;也不应妄自菲薄,怨天尤人;更不应津津乐道有“亲戚”获奖,从中找到那份自我慰藉,而应置身于全球化的氛围之中,在诺贝尔奖的获奖者和他们所属国家的科教体制与机制中寻找并挑选值得我们借鉴的“教科书”。一个谦逊而充满睿智的民族才是最具竞争力和爆发力的民族,不避讳我们的痛,真正以奋发进取之心去分享华人诺贝尔奖的荣耀,才能知己知彼,脚踏实地去追寻和实现属于中国人的“诺贝尔之梦”。(梁江涛)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