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 - 新闻中心 - 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注意投资支撑增长的副效应

发布时间:2009-10-02 10:04  来源:新华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过度强化投资有悖以人为本 ●比例太大造成严重效率损失

●造成粗放式增长和产能过剩 ●行政主导投资破坏市场秩序

 通过扩大投资支撑经济增长,属于经济萧条时的反危机措施,属于非常举措。如果投资和消费失衡成为常态,则将影响经济效率、降低经济增长质 量。

 第一,人民群众没有充分享受经济增长成果,有悖以人为本发展理念。追根溯源,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财富,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财富和更多的幸福。1978年—2008年,我国GDP由3645.2亿元增长到300670亿元,增长了81.48倍,国家财政收入由1132.3亿元增长到61316.9亿元,增长了53.15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10元增长到15781元,仅增长9.4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86元增长到4761元,增幅更小,只有5.94倍。居民从国家经济增长中分得的份额,与国家收入差距之大,已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更值得注意的是,居民还要把这样少的所得,进行积累、存进银行,1978年—2008年,城乡储蓄存款年终余额由210.6亿元增长到217875亿元,增长了1034倍。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积累得多一些实属正常,然而,如果国家GDP增长80多倍、国家财政增长了50多倍,而居民收入只增长几倍,几倍增长的收入中还要贡献出1034倍储蓄增长的积累,这就很不正常了。

 第二,投资对GDP贡献已呈边际递减趋势,投资比例太大已造成严重的效率损失。1981年、2000年、2008年3个年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961亿元、32917.7亿元、172291.1亿元,对当年GDP的贡献比例分别为26.7%、34.3%和41.1%,按照支出法计算,同期对GDP贡献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分别是1339.3亿元、33844.4亿元、126209.5亿元。很明显,随着投资对GDP贡献比例增加,1元钱的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贡献逐年下降,1981年为1.39元,2000年为1.03元,2008年下降到0.73元。正如专家所言:“固定资产投资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每增加1亿元GDP需要的投资高达5亿元”。以这样的投资回报率来推动GDP增长,成本太高、代价太大了。

 第三,投资比例过大,造成产能过剩,且强化了对粗放式增长路径的依赖。投资拉动增长与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是子和父的关系。往往在经济进入低迷阶段,政府为保增长要进行投资干预,通过行政执行力,向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下达增长指标,而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往往把政府下达的保增长作为第一位的政治任务,此时投资效率为其次,能上什么项目就上什么项目,什么项目最容易上就上什么项目,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因素,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资源消耗型、规模扩张型、知识贫乏型项目,自然成为便捷的首选。例如,去年第四、今年第一、二的3个季度里,我国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8.2%、68.8%、73.1%,铝冶炼行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2.6%、58.1%、65.7%,铁合金行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58.1%、61.2%、70.4%,而期间各行业还在继续扩充产能。我国大约有6亿吨钢铁产能,5亿吨产量,国内只有4亿吨消费能力,一些钢铁企业还在继续扩大产能。根据《2009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目前我国水泥产能过剩3亿吨,而在建水泥生产线200条,新增产能2亿吨。

 第四,行政主导投资,还将破坏市场秩序,增大投资风险。政府关注的是经济增长速度,市场主体关注的是投资效益;追求增长速度注重数量扩张,追求效益注重内涵提升;政府依托的是行政执行力,企业依托的是市场竞争力。政府主导投资扩张,在挤压民间投资的同时,还弱化了市场主体投资力量,最终将淡化市场竞争意识。政府主导的投资扩张,必然注重基本设施建设,除了扩张产能外,就是铁路、公路、机场等的投资周期长、市场回报率低的“铁公鸡”项目,而投资扩张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这就把投资风险转嫁给了金融机构,将使经济风险向整个经济领域蔓延,给经济长远发展埋下隐患。违背市场法则的行政主导性投资,最终是对市场制度的破坏,破坏的是长远发展,是典型的急功近利式的促进增长的手段。(尹中立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