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新闻网 - 热点评论 - 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绩效考核拯救不了“师德”

发布时间:2009-09-30  来源:新华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湖南省教科院人力资源所日前推出了一套师德考核管理系统,为师德的考核列出了一份明确的量化标准。据报道“师德成为该系统中首要 的考核指标,总分为25分,占到老师绩效考核总得分的1/4。每违犯一项,视情节扣5到25分,后果严重者取消当月奖金”(9月28日《长沙晚报》)。

 近年来,中国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可谓每况愈下,师道尊严不再,有的教师甚至被家长和学生视为“眼镜蛇”。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研究部门和管理当局,急于找到一种能够立竿见影的方式改变局面,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诚如古人所言“从恶如崩,从善如登”,道德的提升需要一点一滴地修养,从来没有捷径可走,急功近利,很可能欲速而不达。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用绩效考核的方式来管理师德,一个无法避免的负面效应就是此举会严重玷污师德的纯洁性。因为“德性”也好,“德行”也罢,最珍贵之处在于发自内心,一个教师表现出良好的德性,不能为了图利,亦不能是因为慑之于罚,否则的话,无论他的“德行”看上去如何完美,人们也会将其视为一种虚伪或懦弱的表现,对他的人格只会更加鄙视,而决不会更加尊重。德性只有在没有外在利益诱惑甚至会给自己的利益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下表现出来,才会熠熠生辉,令人肃然起敬。

 其次,这套制度的设计者可能没有想到的是,用这样一套“考核管理系统”来管理“师德”,实际上相当于给师德定了一个标价:“总分为25分”。而道德本来应该是无价的,有了价格,那也就可以讨价还价了。也就是说,一位教师是不是表现出良好的师德,取决于他能不能承受得起失去“25分”的代价,如果他预期从违反师德的行为中,获得的收益大于“25分”的话,那他就完全可以将“师德”弃之如敝履了。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看,这样做是完全合理的,不这样做才是非理性的。考虑到“25分=当月奖金”,应该说这是一个很低廉的价格——师德真的就如此廉价吗?

 “绩效”本来是企业经济管理的一种手段,但这些年来被用得越来越滥,似乎成了一种可以包治百病的狗皮膏药,今天居然要被用来管理道德了。但这里存在的一个明显悖论是:“绩效”管理的前提不仅是承认人们的私欲,而且还是在利用、鼓励人们的私欲——被管理者的私欲有多么强烈,则其创造“绩效”的动机就有多么强烈。而道德的本质却是利他主义的,要求人们抑制自己的私欲,不要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前进,而是要按照他人利益最大化、群体利益最大化、乃至社会和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前进。把私欲和师德强行嫁接在一起,使道德行为具有自私的动机,这是在摧毁师德,而决不是在弘扬师德。

 重建师德,只能靠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靠领导者的率先垂范,靠不留情面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靠舆论的严厉监督……总而言之,重建道德,只能靠唤起内心深处的道德感,靠信仰的力量,而不能靠利益的驱使——那只能导致普遍的虚伪!

(作者:郭松民  责任编辑:李斌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