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新闻网 - 热点评论 - 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毛泽东欣赏的三大政论家

发布时间:2009-09-16  来源:新华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再说马周。

毛泽东读欧阳修等著的《新唐书》时,读到《马周传》中“马周上疏”的那一页,毛泽东在其天头处写下:“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评价之高,竟至“第一”,而且不惜贬抑历代仰作文坛北斗的苏东坡以作对照性褒扬。

这还不足以表达毛泽东对马周的极为推崇,针对这篇传记所谓马周才能不及傅说和吕望的结论,毛泽东批注:“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傅说是由奴隶而成为商朝宰辅的,吕望即协助周武王灭纣的那位姜太公(因受封于吕,从其封改姓)。马氏超逾神通广大的姜太公,可以想见其在毛泽东心目中的地位。

毛泽东所评点的“马周上疏”,那是马周于贞观六年给唐太宗的一封奏折。该奏折不粉饰太平,直言各处“营造供奉器物,并诸王妃主服饰,皆过靡丽”;痛陈百姓所服的徭役太重,“兄去弟还,往来远者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后果就是在贞观之治下,依然“百姓未安”,“自五六年来,百姓咸有怨言”。马周总结历史提出治国原则: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而大要节俭于身,恩加于人,故其下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卜祚遐长,而祸乱不作也。毛泽东在此段话语之上方画了三个大圈,又特意在“节俭于身,恩加于人”边上逐字加双圆套圈。毛泽东赞赏的是出身卑贱的马周深谙社会病症,且能准确地提供矫正之道。

他生于山东农家,幼时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却广搜博览,以致满腹经纶。因生性豪放不合于时,浪迹天涯,后到长安给中郎将常何家当门客。有一回他替主子常何代写的奏章被唐太宗李世民赏识,遂崭露头角。公元639年(贞观十三年),马周迁为中书舍人。唐太宗曾经对左右的人说;我一天见不到马周就想他。可见马周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当时的宰相岑文本也说马周的才能可比汉朝的张良和终军,对马周的才能也是深为敬佩。到了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马周当上了宰相(中书令)。他同时还兼任皇太子李治的老师,对李治谆谆教导,对李治当皇帝以后治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唐太宗为了表彰马周对国家作出的巨大贡献,亲自为马周题词: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对马周所做的一切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在这名臣云集、大贤辈出的唐朝初年也是不多见的。

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马周因为一直为国事操劳,在长期的工作中积劳成疾,最后一病不起。唐太宗见到马周病倒了,便派当时医术最高的名医给马周看病。据考证,马周病重期间,唐太宗还亲自为马周熬药,还命皇太子李治以弟子礼来看望马周,希望他能早日康复。可惜医治无效,马周就在这一年离开了人世,年仅48岁。他在临死之前,命家人把他这十几年给皇帝上的奏折统统烧掉,并说:春秋战国时的管仲和晏子经常数落国君的错误而出名,我不想做这样的人。马周死后,唐太宗为他举行了规格很高的国葬,并特别把马周的遗体陪葬在自己的皇陵。

最后说说刘。

刘,字去华,唐幽州昌平(今北京市昌平)人。中唐大和二年(828年),他在参加被举荐“贤良方正”之士的考试中,针对其时宦官专权的现状,大胆上策。刘在上策中称:“宫闱将变,社稷将危”,“阍寺持废立之权”,“四凶在朝,虽强必诛”。痛论宦官专权,能废立君主,危害国家,劝皇帝诛灭他们。考官赞赏刘的文章,但惧怕宦官的专横,不敢录取他。令狐楚、牛僧孺都征召他为幕府从事,后授秘书郎。终因宦官诬陷,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客死他乡。

敢于把矛头直指当时权势炙手可热的宦官,刘的胆识确实非同寻常。其论述亦切中时弊,“慨然有澄清之志”。不愧为唐一代之俊杰。难怪同时代“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的诗人李商隐写了五首关于刘的诗,竟有四首是在刘死后哭刘的。这既是哭刘,也是哭诗人自己,更是哭那个不幸的黑暗时代。

毛泽东在读《旧唐书·刘传》时,对刘的政论很赞赏,并在旁边批道:“起特奇。”

1958年毛泽东还专门写了咏刘的《七绝·刘》:千载长天起大云,中唐俊伟有刘。

孤鸿铩羽悲鸣镝,万马齐喑叫一声。这首诗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版《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本文选自《魅力毛泽东》 刘继兴 编著)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