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进军
“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近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并慰问教师时作如上表示。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关于教育的重要性,上至高层领导,下至基层群众,皆有共识。在第25个教师节和建国 60周年来临之际,如何在教育领域改革业已取得的成果基础上,加快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虽历经波折,如今发展也已初具规模,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教育产品的有效供给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还是要在公平、质量和数量三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教育公平是实现个体发展之重要途径,招生制度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公众对社会公正的信心。在现阶段,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在我国仍然较为稀缺,尽管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一整套高等教育招生体系,但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钻制度漏洞的现象在各地仍不同程度存在。媒体曾曝出一系列扰乱教育招生公平的事件,篡改民族成分,高考移民,乱用加分政策甚至冒名顶替等诸多违反招生政策的案例直接冲击教育公平理念,损害了高考招生的公平性、严肃性。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招生制度下,查漏补缺,不断完善,提高高考招生在公众中的信任度,已经刻不容缓。
其次,教育投入不足和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仍然是困扰教育事业发展的两个瓶颈。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教育基础尤为薄弱,欠账较多,教育方面投入更是难以到位,严重制约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在财政上强化制度约束,优先保证教育的投入,把有限的财力资源用在刀刃上。
目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直接制约了我国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较为集中,偏远农村较为不足,使城乡之间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配备、教育理念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温家宝总理在年初曾谈到,现在大学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在减少,这实际上是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的一个信号。由于高等教育的成本增加以及近年来就业难问题出现,农村学生通过教育向上层流动的难度日益增加,客观上并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现有的“奖减贷助免”的学生资助体系,真正免除贫困学子的后顾之忧。
第三,办好教育事业需要充分调动教学主客体的积极性,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和学风建设。一方面,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教师待遇和地位上实现真正的提高。推行绩效工资改革,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这是一个基本保证,关键在落实。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素养,实现教学相长。另外,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也是教学的关键一环。前不久,关于鲁迅文章从教材删减引发的争议,就是很好的例证,教什么,怎么教,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果。对于班主任批评权的问题,青少年网瘾突出的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说明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教书育人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明在教育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空间,教育事业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在高等教育方面,加强学风和师德建设,也应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学术造假,屡禁不止,对我国教育质量的冲击不言而喻,应引起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惩罚体系。
教育领域的改革千头万绪,牵涉面广,影响大,难度也不小,因而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全社会一道,关心、重视教育,知难而进,借推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契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把这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办好,让人民满意。(钟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