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新闻网 - 热点评论 - 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年富力强退二线,"转非"干部的滥觞

发布时间:2009-09-08  来源:新华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今年初退居二线,福利待遇没变,去不去上班没人过问,比以前省心多了”,一位熟识多年的老朋友对记者说这番话时,语气中透出一种难隐的失落感。

 这位朋友今年50岁,因年龄原因,不得不从单位的副职,转任相应的非领导职务,成为单位三个副处级调研员之一。

 近年来,不少领导干部由于各种原因改任非领导职务的不在少数。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非领导职务层次在厅局级以下设置,享受相应级别和待遇,不具有行政领导职责。 记者调查发现,领导干部转为非领导职务后,有的能够继续坚守岗位,积极发挥余热。但也有不少由于单位疏于管理,致使其游离于管理之外,造成大量的人才浪费,加剧机关人浮于事,造成新的社会不公。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随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机构改革的深化,转为非领导职务的领导干部的人数,还会越来越庞大。如何管理好、使用好这些“转非”干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转非”滥觞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成言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有实权有待遇,而后者没有实权,但享有相应的级别待遇。”

 从各地看,领导干部转任非领导职务,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些未到退休年龄的领导干部,随着干部制度改革和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因年龄、身体、领导职数、岗位需求等因素,提前转任待遇相当的非领导职务。在这里,“转非”被视为一种照顾性政策。

 据记者了解,“转非”领导干部来源比较复杂,除原机关领导干部外,还有军转干部,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等机构的领导干部。

 值得警惕的是,这两年来,“转非”也成了一些“问题官员”的神秘去向。据报道,在“华南虎照事件”中,朱巨龙、孙承骞虽被免去省林业厅副厅长的职务,但却转为非领导职务,仍享受与副厅长同级别的待遇。

 因为干部太多,实职官位太少,加上“转非”承担了一些难以言表的功能,所以为了权衡关系,以至在岗位的设置上,很多地方不得不突破规定的比例限额。

 ■造成实质上的人才浪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部人事领域改革取得很大成就,其中之一就是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实行退休制和任期制。

 “领导职务可转任非领导职务,这种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在领导职数有限的情况下,解决那些没有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的职级待遇”,李成言认为,“实施任期制,来自领导干部的阻力不小,‘转非’就成了领导干部退居二线的平稳出口。”

 从各地领导干部“转非”情况看,一般是厅级干部58岁“转非”、处级干部50岁出头“改非”、科级干部40多岁“转非”。这意味着,公务员在一定年龄还晋升不到相应级别,“转非”就成为必然选择。

 记者调查发现,在现行体制导向下,“转非”也产生了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尽管领导职务干部“转非”,为推动干部年轻化打开突破口,有助于完善干部任期制的实施环境,但客观上也收窄了基层非领导职务干部的晋升空间,导致相当多基层非领导职务干部工作上没有盼头,得过且过,降低了工作效率。

 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不少“转非”干部认为自己仍年富力强,希望能再继续承担一部分工作。其他干部针对“转非”领导干部人浮于事的状况,也普遍抱有不平衡的心理,认为“转非”领导干部可为他们分担更多的工作压力。

 据反映,“转非”也使一些能力强、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过早退出领导班子,而一些年轻干部刚进入领导班子,工作经验不足,一时难适应工作需要,削弱了领导班子的整体力量。

 ■折射“官本位”意识

 有受访专家认为,“转非”还是一种“官本位”的制度设计思路,即借机让他们流连于官场,享受官员福利和待遇,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这种“转非”折射出“官本位”意识在社会生活中,仍有较深影响。

 当然,“转非”领导干部本身也存在不少思想上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实转虚”的领导失落感强,在工作中降低了标准,难以接受新的岗位和工作现实。

 记者调查发现,在收入、医疗、车辆等方面,“转非”领导干部基本能得到保障,但政治待遇却往往被忽视,比如该参加的会议不通知,该传达的文件不传达,常常被闲置一边,不管不问不安排。

 “因为在一些政治待遇上得不到落实,很多‘转非’领导干部从心理上有一种被排斥的感觉,特别是一些较高级别的领导,对政治待遇更加敏感、更加看重”,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尹韵公认为,“其深层原因是党内及社会生活中,仍存在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意识。”

 “让这么多的官员,闲着却能坐享社会财富,其成因肯定不在个人,而是体制使然”,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善鸿教授告诉记者,“无论从社会和谐还是公正合理的角度看,都说不过去。”

 多位受访者都认为,我国对转任非领导职务的领导干部的管理,应出台具体的管理措施,并引入科学有效的竞争机制。“转非”既要达到精简人员、培养年轻干部的目的,又要避免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就须从主观上和客观上更新“官念”。而彻底打破待遇终身制,才是最终的治本之策。(记者李松)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