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回兴市政监察大队办公室的张姓负责人介绍,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曾多次遭到暴力袭击。“我们的执法人员已成了弱势群体。”(6月18日《重庆晚报》)。
《南方都市报》同日报道,几十名身穿城管制服的人在河南济源市第一行政区大门口或站或坐,还拉起横幅“我要生存、还我尊严”,正如所言,“想不到一 贯强横形象的城管也沦落到无处申诉的地步,这个世界真疯狂”。
“弱势群体”几乎成了任何行业、任何个体表达不满的代名词,请看:导演冯小刚说,“现在明星是弱势群体,谁都能拿明星撒气发火”;西安市公安局莲湖分局副局长说,西安警察是新的弱势群体;北京市工商联住宅地产业商会常务副主席吴杰说,在某种意义上,开发商们是“有钱的弱势群体”;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严介和说:“民营企业家是弱势群体,如果他还是富豪的话,就更是了”; 全国政协委员刘功臣说,“公务员是弱势群体”;球员、医生、老师、飞行员也纷纷声称自己也是弱势群体……放眼全国,似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弱势群体的代表。
如此景象,似乎也成了我们的一种特色,“自称弱势群体”的行为泛滥,固然有搔首弄姿的成分,但在笔者看来,这也意味着“受害者”心态的普遍化,更说明了社会整合的乏力和阶层分化中离心力量的滋长,从深层次上来说,这是社会情绪的一种表达,我们有必要慎重对待之。
首先,自称弱势群体是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进入矛盾多发期的表现。自称弱势群体的泛滥是矛盾凸显期的产物,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已经进入了有人受益有人受损的改革时期。
其次,自称弱势群体的泛滥容易造成对真正弱势群体的遮蔽。在我国,农民、农民工、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阶层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而非其他群体,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自称弱势群体的泛滥的本质是相对剥夺感的扩大化。社会学理论指出,当弱势群体将自己的不如意境遇归结为获益群体的剥夺时,社会中就潜伏着冲突的危险。因此,自称弱势群体这种行为的泛滥,也考验着社会的制度良心和公平机制。 (朱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