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新闻网 - 热点评论 - 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鲜为人知的尼克松访华内幕

发布时间:2009-08-25  来源:新华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受到毛泽东长达1小时40分钟的接见

与此同时,尼克松的访问正在继续进行。宴会后的第二天上午,他参加了一个农业展览会。他随手拍了拍那些猪的模型,对梯田模型也很赞赏。离开展览会后,尼克松直接去拜访毛泽东。尼克松在回忆录中介绍了毛泽东会见他的情形。

1976年我再次到中国访问时,毛泽东的健康状况已经严重恶化了。他的话听起来就像是一些单音字组成的嘟哝声。但是他的思想依然那样敏捷、深邃。我说的话他全能听懂,但是当他想回答时,就说不出来了。他以为翻译听不懂他的话,就不耐烦地抓起笔记本,写出他的论点。看到他的这种情况,我感到十分难受。无论别人怎样看待他,谁也不能否认他已战斗到最后一息了……

震颤性麻痹症的袭击使毛的动作全部僵化了。……在我们会晤结束时,秘书们把他从椅子上扶起来,搀着他陪我走向门口。在电视灯光和摄像机要记录我们最后的握手时,他却推开了助手们,自己站在那里向我们告别。

尼克松又在另一本回忆录里记述道:

他的思维依然敏捷,但一次严重的中风使他失去将思想化作语言的能力。这位富有领导魅力的共产党领导人曾运用他的革命思想推动了一个国家并改变了这个世界,但他现在却连要一杯水都十分困难……他在起始于四年前的我们两国实现新关系方面起到无可比拟的作用。在会谈中,我说,我们必须继续合作,不仅在我们两国之间,而且要在全世界所有国家之间寻求和平……在他刚嘟哝出半个字时,他的脸就憋得通红。他的译员试图将他那含糊的话译成英语。毛泽东掌握的英语足以使他明白她没有理解他的意思。他生气地摇摇头,一把抓过她的笔记本,用中文写下他的话。她大声地用英语念道:“和平是你们唯一的目标吗?”我没有料到他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稍稍停顿之后,我答道:“我们应该寻求正义的和平。”

后来尼克松在文章里提到:“我们在同中国共产党人打交道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他们是革命家,相信他们的利益和理想应是值得为之战斗和牺牲的,如果我们用一种一味强调需要和平的说教来回答毛的问题,中国人会认为我们犯了错误,甚至更坏,他们将会把我们看成白痴。最终,他们会说,加入和平真是我们唯一的目的,那么我们随时都可以用投降来达到我们单纯期望的和平。因此,一定要向中国人重申,我们也有我们为之奋斗的价值……”

他们的会谈进行了1小时40分钟。会见结束时,尼克松送给毛一只由已故美国烧瓷大师博姆烧制的瓷熊猫。看上去消瘦虚弱的毛泽东则以绿茶代酒为他干杯。

在会晤结束时,秘书们把毛泽东从椅子上扶起来,搀着他陪尼克松走向门口。在电视灯光和摄像机拍摄时,毛泽东推开了秘书,自己站定向尼克松他们告别。

2月23日下午,新华社发表消息说:“毛泽东主席今天会见了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和夫人及其随行人员约翰·布伦南。”“会见时,毛主席和美国客人一一握手,对他们前来我国访问表示欢迎,并且同尼克松先生就广泛的问题进行了友好的交谈。谈话结束后,毛主席请尼克松先生回国以后向福特总统转达他的问候。”

新华社还发表了毛主席同尼克松握手时的照片。

按多年惯例,毛主席会见外宾时不让外国记者在场。他们立即根据新华社的上述消息发出电讯,并转发了照片。美联社称:“毛泽东主席今天中午会见了理查德·尼克松,使这位前总统重温担任总统极盛时期的情景。”合众国际社称:“这是尼克松和这位82岁高龄的中国领导人的第二次会见,第一次会见是在4年前他抵达中国后不久。”路透社:尼克松同毛主席“进行了1小时40分钟会谈”,“只比福特总统去年12月同毛的会谈少10分钟。”

美国三大电视网迅速播放了中国摄影师拍摄的《毛泽东主席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彩色电影。

会见后,尼克松回到宾馆,向接待人员兴奋地说:今天能同毛主席就当前国际重大问题进行长时间的广泛的交谈,感到非常愉快。他说,使我惊讶的是,毛主席如此高龄,思想仍如此明晰敏锐,对当前国际重大问题仍如此关切注意。历史上何去何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精神和思想的活力。毛主席就是充满思想活力的伟人。

访华的意义值得人们细细体味

以后的两天里,尼克松主要是与华国锋继续会谈。华和其他的中国领导人一样,不满意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展缓慢。

按照商定的日程,尼克松和夫人于2月26日离北京去桂林访问,他们于2月25日晚上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华国锋、乔冠华等应邀出席。

尼克松向中外来宾致祝酒词。这次讲话比较长。他说:“我当然感到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再次见到毛主席……特别是在同毛主席的会谈当中,讲述了今天世界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使我获益匪浅。”

尼克松说:“在1949年之后的20多年的时间里,在美利坚合众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横着一条鸿沟……我们两国几乎没有任何接触,而只有冲突和潜在冲突及对抗。4年前,两国领导人得出结论认同,已经到了在这条1.6万英里宽、22年长的鸿沟上架设桥梁的时候。”

尼克松说:“我们之间的政治制度不同,我们外交政策的某些方面不同,在我们国家利益 的某些方面也不相同。但另一方面又有着利益相同的方面,而这方面比我们利益不同的方面要重要得多。我们不得不说,当我们决定架设或者说开始架设这样一条跨越鸿沟的桥梁的时候,这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有人认为几乎不可能。但正如毛主席所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因此当我们想到他的这些话时,当我们考虑这个问题时,我们就敢于登攀,我们就开始架设这座桥梁。”

尼克松说:“我们在这项巨大的工程中取得了一些进展。它还没有完工。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我们决心要把它完成。我们必须完成它,决不能失败。”他说,“因为我们想念我们担负着使命,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过程中设法共同努力。在这个世界中,所有的国家,不分大小都有机会选择自己独立自主的方式,并在不必担心任何外国侵略的情况下生活,这就是我们两国共同的目标。”他最后说,“我们已经开始架设一座巨大的桥梁,这座桥梁一头在加利福尼亚的金门,另一头在北京的天安门。我们在架设这座桥梁的时候,将牢记这是一座建立在伟大的中国人民和伟大的美国人民之间的互相谅解、互相尊重和持久的友谊的桥梁。”

应邀出席宴会的外国记者作了报道和评论,其中有:“尼克松又发挥了他的专长,不看笔记发表了一篇相当长的讲话”;“尼克松讲话的主题是需要在华盛顿和北京之间建立更密切和更有效的联系”;“尼克松说,中美两国利益相同的方面比利益不同的方面重要得多”;“尼克松在结束对北京的4天访问时预言,中美两国将共同努力来建立一个更好的世界”;“人们在听尼克松讲话时,决不会想到他已不再是美国总统了。例如,他在谈到架桥时说,对于这项巨大的工程,我们必须继续下去,我们决不能失败”;“他引用了毛主席的诗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尼克松在北京逗留的最后一个夜晚是颇为愉快的。按照中国的习惯,尼克松为东道主举行了答谢宴会。他一边品尝着精美的菜肴,一边谈着政治,谈着美国和中国。谈到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时,尼克松说:“我们还没有把桥架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我们决心完成它。为了我们今天在大学里看到的那些青年,为了像他们一样的美国青年以及全世界的青年,我们必须完成这项工作,而不能失败。”

由于其他美国人都没有会见过华国锋,因此自从华在机场迎接了尼克松,并花了近9个小时与他会谈之后,尼克松的行踪愈来愈引人注目了。虽然美国强调尼克松只是以平民身份去中国访问。但是,对尼克松的访华内容,他们却越来越希望知道内幕。最后,基辛格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当然希望了解尼克松此行的性质与结果。”这与他和福特在过去两周里所说的调子显然不同了。

中国政府安排尼克松尽可能的多参观旅游一些地方。在访问了桂林、广州、从化之后,尼克松先生和夫人由中国外交部礼宾司司长朱传贤陪同,于2月29日下午乘中国专机离开广州回国,从而结束了这一举世瞩目的中国之行。

法新社记者比昂尼克评称:“尼克松在中国似乎一天天变得更加愉快和自信。这要归功于中国领导人给予他的心理上的电休克疗法。另外领导人给他一种政治上复活和恢复青春的治疗。”

3月5日,“世界各地14名中国问题专家”在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聚会,研究尼克松访华的意义。据合众国际社报道,在会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的安德鲁·内森博士说:“中国人邀请尼克松是既向美国也向俄国发出的一个信息。这个信息说,我们肯定利用美国作为对俄国的抗衡力量。尼克松是传递这个信息的理想人物,因为他曾是利用美国抗衡俄国的政策的象征。”英国伦敦大学《中国季刊》主编迪克·威尔逊说:“我认为,将来在世界史中回忆起尼克松的,主要是他对华工作,而不是水门事件。”他说,“中国人认为尼克松在改善中美关系方面所做的事情,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他们是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的,而不是像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那样在日常的基础上看事物。”

然而,在尼克松第二次访华不久,在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患病后经过多方精心医治无效,于0时10分在北京逝世。

《人民日报》在《极其沉痛地哀悼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逝世》的通栏标题下,连续多日刊载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兄弟党和友好人士等的唁电。9月14日《人民日报》在这一专栏内,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为题,刊载如下文字: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九月十三日讯

圣克利门蒂消息: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九月九日就毛泽东主席逝世发表声明。

声明说:“毛泽东主席逝世了,终年八十二岁,结束了他毕生的长征。他是一位具有非凡勇气和思想坚定的人,他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几天。”

尼克松说:“作为代表完全不同的哲学和观点的领导人,我们一九七二年在北京会见时都认识到,中美友谊已成为对于我们两国的利益都是必不可少的了。”

“我对于他不仅对本国人民的问题,而且对世界形势的客观现实都有深刻的了解这一点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我们在那时建立的新关系应当归功于他的这种高瞻远瞩。”

“在今年二月二日(按:应为二十三日)我最后见到他时,他再次表现出了这种高瞻远瞩的眼光。”

毛泽东逝世后两个月,(1976年11月)美国举行大选。人们普遍认为,在职总统福特享有种种有利条件,定能赢得大选,结果却败给了民主党候选人卡特,这与毛泽东破格邀请美国“不光彩的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有关。卡特政府改变了福特政府的对华政策,“认为中美两国建立合作关系会大大加强远东局势的稳定,并有利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同苏联竞争,从美国战略地位考虑,美中关系正常化是十分可取的。”经过双方努力,1978年12月16日晚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这为尼克松访华以及同毛泽东的会晤画上圆满的句号。 (项东民 安熠辉)

本文摘自:《文史精华》杂志2009年第7期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