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卡绑架通知书(作者:张兮兮 图片来源:新华网)
宋桂芳
大学自古就是商家必争之地,就连小小的宣传栏都会时常上演各种促销大战,具有特殊作用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岂能被放过。8月3日《长江商报》消息说,近日,湖北省10余所高校在发放录取通知书时都夹带了特定的手机卡,在声明学生可自愿选择开通的同时,又写明了如学生不开通使用,可能收不到学校通知的重要信息。据悉,有运营商为了争夺市场,曾提供给每位老师一部手机。
录取通知书非爱上手机卡不可?这个“自愿开通”的说法显然很有艺术性,就好比医生说,你不吃这个药也没关系,大不了治不好而已。连哄带吓,家长自然砸锅卖 铁也得帮孩子开通。运营商尊师重教,给大学老师派发手机无可非议,倒是学校倾力推销手机卡的决心让人百感交集。我在想,学校恐怕也是不得已,恨不得自己化身为运营商,也省得别人赚学生的通信费,奈何力有不逮,因此只能扮演推销员出场。
眼下的大学,往往是“无促销不成活”。早在2007年,就有大学曾因在通知书中夹带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宣传光碟和价值10元的优惠卡而引起轩然大波,但事后查明宣传资料并非学校放入,而是邮政公司所为。此后,形形色色的促销资料开始铺天盖地的随录取通知书一起送抵考生手中,除了电话卡,还有各种资料,并且各地版本不一,若有心者收集下来相信也定是蔚为壮观。沿着通知书的线索,到大学校园转转,处处都有商业促销的影子:球赛、文化艺术节、英语角、各类社团……让人恍惚以为我们的大学都是市场赞助出来的。
这当然不是事实,起码我们知道两个道理:一是大学门票并不便宜;二是国家和地方每年对大学的投入也不少。但为什么大学里还是流淌着浓郁的商业气息、甚至挟持教育权力逼迫学生消费?责任或许不在商家,商人逐利,社会需要的是秉持底线,不为之提供悖逆公序良俗的舞台就好。而身为大学,道理自然懂得比别人多,也因此,在利益表达上似乎比一般社会群体更含蓄,也更隐晦。譬如,若不开通使用此电话卡,“可能收不到学校通知的重要信息”。戏码殊途,意思同归,“赚钱”二字而已。
又要研究学术,又要赚钱,所谓心无二用,商业气息与学术氛围自然就成了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南开大学老校长母国光曾说过,“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氛围”,浓郁的学术氛围才是大学的灵魂。从荀子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到涂又光先生的“泡菜理论”,诸多教育家都对学术氛围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肯定。很难想像,从录取通知书里琳琅满目的商业信息,再到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的锱铢计议,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们如何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心感受质朴醇厚的学术底蕴?
大学当然不是象牙塔,不必对商业行为避之不及。但是,大学毕竟也不是名利场,总有自己必须固守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规则。录取通知书非要爱上手机卡吗?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想起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同样,大学录取通知书也会说话,讲述的是一所高校的品味与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