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项目虚大投资规模、虚报建设内容,获取省补助资金4130万元;新农村合作医疗,4县多报参合人数22.2万人,获取省补助资金772.8万元;用于农村学校危房改造的1662.6万元,被“挪用”建了教工宿舍……前日,2008年度广东审计报告新鲜出炉。审计报告在肯定去年广东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总体较好的同时,重点披露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6个被审计的省直部门均被审出问题,9个地级市的6项专项资金也未能全部做到专款专用。
每每审计报告出炉,总能迅速成为关注焦点,让人亦喜亦忧。喜的是,审计作为“经济卫士”,日益展现出监督力量;忧的是,不少问题总在重复昨日的故事,屡审屡犯已经成为一种顽症。从2003年夏天第一次“公开批评中央部委”的审计报告横空出世,到今年的报告被普遍反映缺乏点名和“揭盖子”的事例,公众开始怀念起那些年的“风暴”。然而,不管是点名的还是匿名的,是暴风骤雨式的抑或和风细雨式的,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审计年年有处处有,无论是哪一次哪一级的审计,往往伴生的是各种不同的财政资金违规操作方式,“虚报”、“虚大”、“虚假”、“虚增”、“闲置”,“挪用”……
尽管“审计风暴”让人怀念,但是无可否认的是,民众已经日渐对审计报告脱敏,从审计报告刚出炉时引发的一阵喧哗,迅速冷却为一片寂静。因为民众也习惯了不同部门轮番登台,违规资金层层叠叠。正是有感于问题“年年有、家家有”,审计长刘家义上任后的审计署开始侧重于对“普遍性和侧重性”问题的分析。此次广东省审计厅也表示,重在提供机制上的整改意见。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被审计到的单位不用自认倒霉,没被审计到的单位也不意味着就能高枕无忧。引用刘家义的话是,“因为还有好多审计没有审的呢,那就不意味着他没有问题。”
通过审计发现普遍性问题,并在制度设计和宏观层面给予思考与建议,这样的努力是好的。审计除了要发现和揭露问题,也要切实解决问题。一方面,在公开审计结果之后,必须加强对审计问题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和审计移交案件查处情况的督促落实,加强对问题的整改工作;另一方面,必须辅之以有效而严厉的后续手段,让那些有严重违规问题和损失浪费问题的部门及官员付出应有的代价。再者,从单纯的关注问题本身,走向在政策层面有所作为,为国家经济安全运行增加更多的功能。
如果说点不点名不是评判审计有效与否的唯一标准,那么,能否从制度上解决各级政府机关预算编制混乱、地方政府挪用中央专款等老大难问题,必然是民众最关心的衡量因素。审计部门对此负有当然责任,但现实来看,也决不是依赖某一个部门便能解决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