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从来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体,预测错误本来不算什么。但明知错了,还要将责任推给市场,这就不是科学的态度了。过去我总是把芝加哥金融学派和塔克学派代表们“没法证明自己比市场更聪明”的口头语视作他们的学术信仰,其实这也是一种态度,一种“既然我还没完全认识规律就必须尊重规律”的科 学态度。这不是迷信,而是品格。
股市牛起来,当然是人人高兴的事,尤其是对经历了将近一年半熊市的投资者来说,眼下的行情确实可以使他们舒一口气了。但也有些一直以来看空股市的人不那么高兴,他们不高兴不是出于对市场风险的担心,相当一部分是出于掩盖过去错误言论的需求。
记得当初,谢国忠把A股的反弹称为“熊市反弹”,顾名思义,虽然反弹了,但还是熊市,也就是说“熊市”才是今年股市的本质。后来,可能是怕投资者没明白他的意思,他又直截了当地抛出“熊市反弹是杀人机器”的言论,以几乎是危言耸听的方式警告投资者。但还不放心,于是在4月干脆大胆预测:2个月后股市将暴跌。
而眼下的事实是:A股的上涨行情已持续近9个月,涨幅超过80%,有谁见过这样的“熊市反弹”吗?不仅如此,谢国忠所预测的暴跌也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沪指比他预测时的2500点又涨了600点。
股市从来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体,没有人敢说能够准确无误掌握股市运行规律,因此预测错误本来不算什么。但问题是,明知错了,还要将责任推给市场,这就不是科学的态度了。就在6月底,谢国忠改口将眼下的行情称为“折腾市”,并认为这轮行情是流动性泡沫和市场不理性所致。
关于这轮行情究竟是不是流动性泡沫所致稍后再谈,关于市场,我想多说两句。尽管存在学派分歧,但不争的事实是至今没人可以证明自己比市场更聪明,动不动就给市场带上个“不理性”的帽子,是真的学术逻辑呢,还是另有所图?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包括谢国忠在内的很多国内专家过去对美国股市还是非常信赖的,经常拿美国股市说中国的事。但现如今,当拿美国的股市衡量A股也无法支持自己的观点时,在那些专家们的眼里,就连美国股市也不理性了,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所谓“不理性”的真实用意了。
回顾这些人的做法,我们不难归纳出这样一个公式:当市场验证了我的预言,我是对的;当市场没有实现我的预言,市场是错的。按照这种“两头堵”的模式去分析、评论股市,显然只能是自欺欺人。表面上看,这只是评论家们的手段问题,实质上,却是一个科学态度的问题,这个态度的基础就是对股市的起码的尊重。
但眼下,利用却不尊重股市的人越来越多,比如,有知名评论人在年初沪指已经站上2000点的时候唱空到700点。其实这没什么,至少敢想敢说的性格,是值得尊敬的。但眼见市场走势与她的判断越来越远时,她又将此轮牛市反讽为“政策的胜利”,这就让人不敢恭维了。所谓“政策的胜利”,实质上含蓄地批评了市场不成熟、制度不完善等等,说到底还是认为市场错了。要知道,很多股评人去年可是一直呼吁政策救市的,就算本轮行情真是“政策市”,那应该正合他们的意才是,不是吗?
实际上,所谓“流动性泛滥推升股市”的观点本来就站不住脚。谢国忠曾经说美国的股市行情是因为美联储印发了过多的美元,使得泛滥的流动性必须寻找投资渠道的结果。但这里有个疑问:如果美国的市场真像某些人说的那样,预期危机还没有完全过去的话,对投资者来说是为资金寻求安全的场所重要呢,还是寻求投资渠道更重要呢?显然应该是前者,股市投资甚至连次优都算不上。因为即使投资到大宗商品指数上也比投资股票强,如果市场真的预期美国经济将进一步加速下滑的话。可现在的情况是股市活跃,说明反弹是预期的结果,而非流动性泛滥所致。
还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一季度美国股票期权的隐含波动率从去年危机高峰时的120%降到了40%,这一方面说明市场的信心趋于稳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市场存在一定的忧虑(因为0.4的隐含波动率依然偏高),因而不可说市场忘乎所以。当然,如果美国人的通胀预期居高不退的话,从四季度起,美国股市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复。但即便如此,我们就可以证明眼下的股市行情是不理性的吗?
其实,将A股行情视为自年初以来的信贷激增的结果,实质上与谢国忠的理论逻辑是一脉相承的。但中国的信贷上升真是推升股市的幕后之手吗?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增长的信贷并不会直接流入股市,因为投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是得不到这部分资金的,比较可信的途径是通过增加投资者收入而流入股市。但即使投资者收入增加了,就非要投资吗?要投资就一定要改变预期而投到股市上吗?这种非此即彼的逻辑,早在托宾剖析凯恩斯总需求理论时就已经被摒弃了,想不到时至今日仍是我们某些评论家的思想起点。
“我没法证明自己比市场更聪明”,这是芝加哥金融学派和塔克学派学者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过去我总是仅仅把这视作他们的学术信仰,但今天我突然明白了,除了信仰,这也是一种态度,一种“既然我还没完全认识规律就必须尊重规律”的科学态度。这不是迷信,而是品格。(田立 原题:作者系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