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 - 新闻中心 - 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注水的就业率给教育形象抹黑

发布时间:2009-07-12 10:33  来源: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教育部7月8日发布消息称,截至7月1日统计,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 (7月9日《中国青年报》)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能取得这一成绩真的不易。这既说明我们出台的一系列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立竿见影,也预示着今年88%的毕业生就业率这一目标不难实现。众所周知,毕业生就业率不仅事关国家就业政策的成效,同时也关系到教育水平、学校声誉以及毕业生就业权利的保障,因而,68%这一数据蕴涵了多重意义。

 既然毕业生就业率的意义重大,显然数据统计是否真实、准确、科学、合理就值得探究。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每年发布的就业数据都受到广泛质疑,既有毕业生的现身说法,也有公众推敲数字,总之就是一个目的,拧干就业率中的水分,还原一个真实的就业率——不仅国家宏观决策需要,而且公众也有权知情和监督。

 毕业生就业率之所以“含水”,首先在于就业率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数据,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其次是就业率统计过程中存在人为“注水”的情况,如重复统计、虚假就业。第三是统计方法欠合理,统计标准和统计时间不规范。第四是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第五是统计机构不独立。

 由于就业率是动态数据,人们就无法验证它的准确性,这就给人为“注水”留下了操作空间。从2005年开始,有关部门就将高校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适度硬性挂钩,如果不“注水”就会影响报考率,进而影响高校声誉。而某些政府部门“注水”的目的则是为了政绩。

 不少毕业生在统计表上就业了,实际上并没有就业。有毕业生披露,许多高校为了追求漂亮的就业数字,要求学生交了就业证明才能毕业,否则就没有实习报告、学分、毕业论文的成绩,就没有毕业证。为了顺利毕业,毕业生只能硬着头皮造假。因此,笔者建议教育部门对68%这一数字拧一拧水分,看看有多少假就业。

 据说,美国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和评估通常是由政府专职部门、职业界(包括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和高等院校自身三者承担,其中,社会组织调查统计较为普遍。而我们的就业率统计,其实是高校自己完成后上报教育部门,缺少的恰恰是社会组织统计。

 有学者指出,“就业率”不科学渲染“就业恐慌”。其实,失真的“就业率”伤害的不仅是毕业生,还在误导我们的就业政策,给我们的高校形象和教育形象抹黑。因此,有关方面有必要及时改变注水的“就业率”。

(作者:冯海宁  责任编辑:李斌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