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哪种类型的“富不过三代”,从其内在原因来看,都与浪费有着密切关系。浪费这一长期和严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有规律性的。所谓浪费规律是指由于人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矛盾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对稀缺资源效用的滥用或废弃现象的必然性。对于“富不过三代”来说,浪费规律的表现形式如 下:
人们对财富的爱惜程度与获取财富所付出的代价成正相关,与单位劳动获取财富的数量成负相关
人们获取财富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为劳动方式,另一种为非劳动方式。就前一种方式获取的财富而言,人们一般比较爱惜。例如,每月只有几百元收入的打工者,恨不得将一个钱掰成两个钱用,高档的酒家饭店不会有他们的身影;农民对粮食也没有不爱惜的。那些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而致富的大老板们同样对自己的财富很珍惜。人们对通过自己劳动获取的财富之所以如此爱惜,关键在于这些财富凝结着自己的智慧和血汗,耗费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时光。
人们对通过非劳动方式获取的财富爱惜程度会较前一种方式大大减弱。非劳动方式所得包括两种:一是合法所得。包括风险收入、利息、股息、租金、礼金、遗产,等等。这些收入较多者,有时会大手大脚使用,“崽卖爷田不痛心”。二是非法所得。包括偷窃、抢劫、贪污、受贿及赌博等,这些财产所得者往往挥金如土,所以不少犯罪分子的巨额非法所得常常在短时间内被挥霍一空。
获取财富的数量与人们对财富的爱惜程度之所以成负相关,这是因为同一劳动所获取的财富数量不同,也就意味着每单位财富所付出的代价不同,代价高者人们当然会珍惜,而代价低者就容易产生浪费。
当人们使用不同所有者的财富时,爱惜程度不同,从而结果也不同
钱即货币是财富的价值表现,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密尔顿·弗里德曼曾经概括过钱的四种用法:
一是你为你用你的钱,用钱者既注意节约,又注意效果。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人们在用自己的收入进行消费时,总是希望花费最小,而效用最大。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非公有经济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由此可以说明。
二是你为他用你的钱,用钱者只注意节约,不注意效果。送礼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用自己的钱买东西送给人家,送礼者大都希望礼品花钱不多,又能美观大方拿得出手。礼品生产者把人们的这一心态揣得很透,因此,礼品的特点是包装美观大方,而里面的内容大都很虚空。
三是你为你用他的钱,用钱者不注意节约,只注意效果。有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最能说明这一点:“什么情况下花钱最不心疼?”答案是:“花公家的钱最不心疼。”所以公有经济中的浪费最严重,损公肥私现象具有普遍性。
四是你为他用他的钱,用钱者既不注意效果,也不注意节约。如使用财政资金建造广场、道路、水利工程、电站,往往会出现“豆腐渣工程”等,而且成本也要高出很多。
人们对财富的爱惜程度与对未来预期的乐观与否成负相关
人们的消费不但与当前的收入有关,还与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有关。一般来说,当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比较悲观时,往往现在的消费就比较节俭,因为他要储蓄一部分钱以备不时之需。如农民和农民工、下岗工人,他们没有社会保险,要供子女上学,要支付可能的大额医疗费用,还要考虑以后的日常生活问题,通常就很节俭。而当人们对将来的预期收入比较乐观时,往往容易变得不注意节约,产生浪费。如城市里的“月光族”多是一些年轻的白领,由于收入较高,自身能力又比较强,对将来的预期比较乐观。他们注重目前的享受,通常本着“只要我喜欢,不管花多少钱”的消费观,一个月收入多少,就能消费多少,甚至每月还要向外举债,但是所购之物并非都能用上,很多物品只是其追随潮流的产物,这其中就有很大的浪费。
人们对财富的爱惜程度与其经历的艰苦成正相关
以往经历过艰苦的人,尽管现在获得了较多的财富,他们使用时同样会比较谨慎,这是由于对过去艰苦经历的记忆效应在起作用。这种现象说明,为什么说艰苦是所学校,先苦后甜对人的成长有好处。而没有经历过艰苦的人在获得较高收入的情况下,他们的花销会比较大方,也就难免浪费。这种现象从反面可以说明,为什么在中国的私营经济中,不少富豪出身寒门。相反,富裕家庭的下一代由于没有这种记忆效应,用起钱来大手大脚,不少人很快就将上一辈的遗产挥霍殆尽。(黄铁苗/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