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 - 新闻中心 - 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官员的“吃亏”与“知足”

发布时间:2009-06-22 16:00  来源: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官禁忌多多,何所求也?物质上有所失,精神上有所得

当今社会上有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成千上万的年轻学子挤着“考公”(即考公务员);另一方面,某些官员的口头禅竟是“如今公务员收入低,吃亏”——以致我看过几份“落马”贪官反省书中检讨作案动机时都有类似的话。

由此,我赞成汪洋同志一次在广东干部大会上的告诫:“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大凡整日喊苦、喊吃亏的官员,我看他们在精神状态上就不合格,实属“不知福”或“不知足”。

那么,难道就不准领导干部“不知足”?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不知足者常乐,没有愈益多的人来勉力打拼,就谈不上财富源泉的汩汩涌流。不过,各人打拼的走向不同,谨防社会角色混淆。作为商家,你孜孜牟利,富甲天下都可以;知足倒是不可以,小富即安的经营者只能被淘汰。领导干部同样要谋取财富,且力谋江海无穷之利,然而其出发点却应在民众,“计利当计天下利”;而于个人收益,要知足,须缩手。

平心而论,如今党和人民视领导干部为宝贵财富,可谓爱护有加。今天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干部,不再有忍饥挨饿、抛头颅洒鲜血之虞,而且拥有医疗、住房保障等诸多待遇,并日益制度化。我们已过上了小康生活,应该知足了。遥想革命战争年代,不要说扛枪打仗、枪林弹雨了,就是在后方办文化也是千辛万苦。郭沫若在《洪波曲》中回忆道,田汉经营的《抗战日报》不开工资且不支稿费,一位同事家里竟发生妻儿因挨饿不过而自尽的悲剧。

恩格斯在论述原始社会时所谓“一开始就存在着一定的共同利益,维护这种利益的工作虽然是在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却不能不由个别成员来担当”,说的正是基于社会分工而赋予官员的公仆角色。领导干部身为社会公仆,“生为济民应碌碌”,岂可怨天尤人;手握公共权力,自然只能用以谋取共同利益。用韩非子在《五蠹》中的话说,当年尧舜禹这般部落首领同大伙一样住茅屋、啃野菜,还要带头劳动,干得腿脚上累累伤痕,所以“禅让”不稀奇。“为官”的原初本义,恰在无私服务。

无私,并非取消个人利益,而是指拒用公共权力谋私利。到了现代社会,为了防止公共权力异化,特别注重监视官员收入的合法性,保证其不妨碍公务。惟此,官员不但难以暴富,且可能减损既有财富。报载大洋彼岸,鲍威尔、拉姆斯菲尔德当初为了顺利走马上任,竟至于市道低迷之际,只得按照规则忍痛“割肉”抛售几百、上千万美元股票,损失惨重可以想见。

为官禁忌多多,何所求也?物质上有所失,精神上有所得,如此而已。让你有机会运用公共权力在阔大空间施展一己之聪明才智,推动一方可持续发展,促使百姓家给人足,于是你深孚众望,实现马斯洛所说的人生最高需求层次,还不叫快慰平生,还不叫幸福?只是,凡获得机会,必付出成本。不知餍足的人千万别来当官——既要留名,又要发财,吃着碗里,瞅着锅里,紧攥大印,想当大款,“父当高官子登科,家有千顷靠山河”,这又怎么当得好官?想来要么日日夜夜处于“欠多还少”的怨愤,要么最后大多以贪官墨吏收场吧。

年轻的友人中,近年时有提拔上去者,我往往在絮叨这番颇不时尚的话语后,再抄送一条古语。语出曾国藩家书《日课四条》:“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夫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社会需要平衡,平衡才有稳定。如果说因劳动价值差别导致的收入差距,在今天尚可经由思想教育被民众理解的话,那么因贪污受贿而致富的现象却在任何时间、空间都决计不会被接受。一个政党要长期执政下去,又岂能容得此等“天下最不平之事”?(司徒伟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