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重庆市内48家大型国企齐聚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一次性抛出4410个工作岗位。重庆市国资委明确要求,今年重庆市国企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要达1.3万人以上。这意味着,今年重庆市12.9万高校毕业生中,每10个人中就有1人能在国企觅得饭碗。
(6月16日《重庆晚报》)
这样的“指令就业”,且“未完成任务的,企业党委书记将被考核和督查”,其用心是良苦的;国家这么大,数百万大学生就业难,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当下,国有企业本应为国分忧。
不过,这种“指令就业”,已经被不少网友质疑为“走回头路”。有的企业本来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你现在非得硬塞百把80名大学毕业生进来,是挤去别人的岗位,还是“两个和尚抬水吃”?这,难免有“大锅饭”之嫌。
“好事办好”,对“指令就业”,笔者建议,不妨“开荒种地”。
这里的“开荒种地”,不是说非要组织大学生“上山下乡”种田不可,而是说要千方百计开辟一些新的岗位而不吃“大锅饭”。
一种“开荒”是“眼睛向内”。企业进了大学生,通过深化改革的“内部挖潜”,新辟一些必要的岗位,并辅之于“传帮带”,让大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既为企业创造效益,也使自己“丰衣足食”。
另一种“种地”是“眼睛向外”。既然“为国分忧”而接收了一批大学生,内部暂时消化不了的,企业不妨将他们组织起来向市场要饭吃,或搞“大农业”开发,或从事三产服务业,或搞文化创意产业,如此等等,中国有着13亿人口的大市场,应该“英雄有用武之地”。
有一句歌词说,“不靠神仙皇帝,全靠我们自己”。“指令就业”而“开荒种地”,进了企业的大学生并非进了“保险箱”,与其他员工一样,干不好,照样会被淘汰。所以对于那些进了企业的大学生来说,虽离不开企业的帮助,但更应该争当新时代的“拓荒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