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 - 新闻中心 - 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从鲁迅祖父行贿看社会公平

发布时间:2009-06-13 15:26  来源: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资治通鉴》在唐穆宗长庆元年(821)这一年的纪事中留下一句话:“所取进士皆子弟无艺,以关节得之。”从这句话可以知道,通关节、走后门作为中国的传统具有多么悠久的历史。通关节不是好事情,属于“负面报道”,但这种“负面报道”有时也会牵连正面人物。比如鲁迅先生,他的人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件事,就是和 通关节相连的:如果不是鲁迅祖父周福清通关节败露,致使周家“从小康陷入困顿”,那个叫“周树人”的绍兴男孩会不会成为“鲁迅”这个中国20世纪的文化巨人就难说了。

周福清通关节案发生在光绪十九年(1893)。该年正月初一,皇帝发布了一道圣旨:为了迎接次年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将开“恩科”,即在通常三年一次的进士考试之外加恩开考一次。这对全国读书人是个喜讯,因为多了一次考中的机会。会试之前的恩科乡试,在本年八月举行。当时周福清正在北京当官,他的母亲于圣旨发布的前一天去世。回乡办完丧事后的五月份,各省乡试的主考官名单发布,周福清发现浙江主考官竟是与自己同年考中进士的殷如璋。那时候的“同年”,类似现在的大学或研究生同学,是一个很有用的人脉。

恰好该年鲁迅的父亲周用吉也要参加浙江乡试,考举人。不仅鲁迅父亲,周家的亲友中也有好几家要参试。于是,亲友们想到让周福清出面找殷如璋通关节,帮助录取。商定的办法是五家各出两千银元,共一万银元。周福清考虑到可以自己不出钱而顺带把儿子捎上,就同意了。考虑到殷如璋进入浙江后做事不密,所以,他决定在其从北京南下途中,以同年的名义去“投帖拜会”,把事办了。于是,他向陈姓亲戚借用了一个仆人陶阿顺,于七月二十五日赶到苏州守候。两天后,殷如璋的官船抵达苏州。周福清便叫陶阿顺带了信件求见,信中告知了通关节所用的暗号,并在另一张纸条上写明“洋银一万元”,暗示事成之后的好处费。当时殷如璋正在与人谈话,陶阿顺久等没有回音,于是就嚷了起来:“信里有钱呢,怎么不给收条?”这一嚷就坏事了,因为殷不能不考虑在座的那个人会向皇帝告发,于是事情败露,成为清代众多的科举贿赂案件之一。

清代对在科举中通关节的人处罚极重,行贿受贿双方通常都要处以死刑。比如咸丰八年(1858)顺天(现北京)乡试通关节案,主考官、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柏葰连同涉案的几个人全部处斩。周福清案案发后,尽管各级办案人员找出种种理由争取轻判,但光绪皇帝却认为“科场舞弊,例禁綦严”,周福清应判处“斩监候,秋后处决,以肃法纪,而儆效尤”。

在国家方面,一再强调严肃打击通关节等舞弊行为,但在官场内部,却有另一种态度。周福清受审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有多严重,却在公堂上“历陈某科某人,都通关节中了举人,这并不算什么事,他不过是照样的来一下罢了”。可见在周福清的观念里,这种事他见得多了,大家都这样干,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人家都没被处理,凭什么我被处理?周福清的这番话很快就传播开去,远在北京的很多人都知道了,十一月初七日御史林绍年在奏折中说:“窃维近来考事,风气卑坏,弊窦丛生,外间所传,令人骇怪。风闻浙江一案,周福清所供,交通关节者已不止一科,京闱乡会试舞弊幸中者,更指不胜屈,毫无顾忌,一至于此,良可慨矣。”

从这些议论可以看出,官场中通关节是习以为常的,大家都不当回事,国家法令虽严,实际上并不怎么起作用。国家法令严禁“通关节”等破坏公平的行为,体现了公平的社会价值,但是公平很难真正实现。

“通关节”的关键,是考官的“衡文”权力。科举考试考的是写文章的水平,品评、衡量文章的高下,这叫“衡文”。朝廷赋予主考官权力,就是赋予其“衡文”的权力。由于“衡文”是主观的,如果主考官想把水平不高的文章定为优良,那完全是在他权力之内的,所以“衡文”权有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通关节”,实质就是对“衡文”权的赎买。赎买的方式,则是“贵者托以势,富者托以财,亲故者托以情”,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社会资源来决定。

社会资源中,最重要的人脉,包括因血缘(亲友)、地缘(同乡)、业缘(同学、同事、战友)等建立起来的“关系”。在“关系”面前,法律是虚的,公平是因人而异的。中国人习惯于利用各种“关系”去争取“公平”和“超公平”。出于对这种社会现实的心领神会,中国人特别注意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这成为大家心知肚明的生存智慧。(洪振快 历史学者)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