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事业单位养老改革不甩包袱甩什么

发布时间:2009-06-13  来源: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2009年6月11日15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与网民在线交流。图为胡晓义在中国政府网访谈现场。中国政府网 王翰林 摄

    2009年6月11日15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与网民在线交流。图为胡晓义在中国政府网访谈现场。中国政府网 王翰林 摄

    王甘武   作者文集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否会导致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向企业看齐”而大幅减少?政府是不是在甩财政包袱?这样的疑问始终让公众特别是事业单位的广大职工对这项改革疑虑重重,心生抵触。

    6月1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明确表示,对于前一段时间议论纷纷的事业单位改革是为了财政甩包袱,以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会大幅度降低退休待遇水平的问题,“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都是误解的。”

    胡晓义给出的理由简单明了:无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从来没有削减事业单位投入的安排,只是说根据事业单位科学分类的要求,科学调整投入的机制。财政甩包袱之说毫无根据,要大幅度降低退休人员待遇水平也无从谈起。

包括公费医疗、福利分房等在内的一整套事业单位养老制度实行了几十年,从最早脱胎于党政机关的“供给制”,到今天市场化改革日益深化,事业单位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事业单位自身也从单纯的行政机关附属性质、半机关性质发展为门类多个、管理多样、职能多种的状况。

从经费来源看,有财政全额、差额和自主事业单位(即无拨款,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从职能看,有履行行政执行功能的,有承担社会公共服务的,有在市场经济当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带有企业性质的;从内部管理看,有上级组织任命的主要领导,有内部竞聘上岗的部门负责人,有面向社会聘用的职工,以及有编制、没编制的等等,情况各不相同。

这里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改革转轨期的过渡问题;有不公平、不合理,亟待改革的体制机制因素,也有需要继续完善、不断改进的事项。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的前提,就是必须厘清上述问题,做好上述区别分类的工作,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和财政投入体制改革先逐步推进到位。养老改革只有在科学分类基础上和这些改革配套进行,才能取得理想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事业单位养老制度决不是简单地把职工养老推给市场,更不可能是“甩包袱”。

改革意味着改变。既然没有“甩包袱”,那又会“甩”掉什么呢?

首先,是要甩掉不公平。从内部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事业单位很多都实行了双轨制甚至多轨制,有在编人员、正式招聘人员或临时聘用人员,他们同在一个单位,却在工资福利、离职退休等问题上享受着截然不同的待遇。从外部来讲,事业单位和企业有关退休待遇的较大差异也引起很多议论,核心都集中在一个公平上。因此,创造条件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就可以从根本上逐渐弱化乃至消除事业单位内部以及与企业社会保障相比存在的差别化对待现象,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

其次,是要甩掉不科学。各地事业单位效益差异不小,反映到退休金、医疗费等福利上有多有少;以退休前工资为基数,按比例计算退休金,也难以体现工龄长短的区别,都缺乏科学性,必然导致各种各样的不公平。把事业单位职工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内,在职时贡献大,工资高,相应个人缴费和单位缴费就多,这样进入个人账户的就多,最后领退休金的时候水平就高,反之则少。变公费医疗为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险也同此理。如此,退休人员的保障就能够在全社会的范围内统筹互济,这样的思路办法显然更科学。

第三,是要甩掉发展障碍。经济转轨、政府转型带来社会事业发展的巨大空间;而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事业的大发展,反过来又会为政府转型“减负”,为经济发展助力,形成良性互动。同事业单位承担的多种社会职能相比,现行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制还存在明显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各项外部和内部的管理制度比较僵化,无法很好地适应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难以满足社会的期待和要求。因此,通过养老制度在内的一揽子改革措施,彻底甩掉制约事业单位进一步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各项社会公共事业的繁荣进步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将是事业单位改革既定的战略目标。

改革是一项内容繁杂的系统工程,不会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改革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探索,不可能一步到位,一下子尽善尽美。具体到养老制度改革,是企业先行一步,事业单位接踵而至,党政机关随后赶上。改革可能会有先后,但绝对不会有例外。只要坚持改革的方向不动摇,追求社会公平公正的信念不动摇,实现社会和谐进步的理想不动摇,改革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公正和谐的氛围就会越来越浓。这是过去三十年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的珍贵经验,也是今后改革开放继续凝聚民心、开拓进取的重要保证。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