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系亲信或嫡系将领中的一些人,后来之所以也选择起义,也多有颇为相似的原因。如蒋经国手下的重要干将贾亦斌,就是因为目睹国民党日渐贪污腐败,巧取豪夺,与早先理想背离,因而对国民党失去信心。只因蒋经国抱负心很大,贾一度对蒋经国还抱有希望。不意蒋经国1948年8月乘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代替法币之际,雄心勃勃地在上海同时实施“打虎”行动,结果打到孔祥熙的儿子孔令侃及其扬子公司一案时,竟因宋美龄和蒋介石的干预而不了了之,此事激起贾的强烈逆反心理,最终对蒋经国和国民党都死了心,从而下决心倒向了共产党。
促成国民党大批将领起义的关键,自然与战争后期人心所向,潮流所趋的大势有关,但不少人选择投向共产党,也有理想主义的因素在起作用。事实上,很多国民党人当年选择国民党,也同样是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无论是民族主义,还是民权主义,甚或民生主义,与共产党人在统一战线时期宣传的政治理念、政策主张和言论宣传,本来就存在着相当多的相似之点。除了1927~1936年一段时间共产党推行的激烈的苏维埃革命政策以外,两党政治追求上的主要区别,在当年的许多青年人看来,不过一个较为温和,一个更为彻底而已。正因为众多有理想的青年人更倾向于彻底的解决办法,因此也就造成了从黄埔军校开始,国民党旗帜下的学生和青年军官大批加入中共领导的青年军人联合会,许多人更干脆加入共产党。尽管1927年两党关系破裂后,中共政策一度转向“左”倾,导致不少曾经同情甚或加入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年轻的国民党军校学生等转向国民党,但是,随着国共两党再度和解,中共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两者之间在政治上又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种竞争的关系。特别是随着国民党自身的弊端日渐暴露出来,许多早年加入过共产党,或与共产党有过关系的国民党将领不免会重新思考自己当年的选择。如张克侠、廖运周、郭汝瑰、侯镜如等,就是在抗战期间或抗战结束时因为对国民党失望,而重新主动与中共发生联系的。而其他一些将领,如何基沣、谢士炎等,则是在此期间因为不满国民党的作为而加入共产党的。还有一些将领,如卫立煌等,也是在抗战期间主动要求加入共产党,只是因为中共中央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原因,而未同意其申请罢了。而相当一批黄埔生的思想转变,就更是直接与当年的经历密切相关了。这种情况显示,还在抗战期间,特别是抗战后期,在一些国民党将领的眼里,国共两党之间就已经显露出明显的差别来了。到了抗战结束,内战爆发之后,随着国民党政治上、经济上弊端百出,危机重重,激起社会民众和舆论的强烈不满,国民党将领中的离心力日渐加大,最终促使许多人选择站到推翻蒋介石国民党统治的一方去了。国民党军事上的迅速瓦解,这不能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